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转喻的主体性及语用移情

发布时间:2018-04-01 20:13

  本文选题:转喻 切入点:主体性 出处:《外语教学》2011年03期


【摘要】:本文探讨转喻的语言主体性和语用移情功能。语言主体性是说话人给话语打上的主观印记,如情感偏好、态度倾向等。在主体性的调控下,转喻的运用本质上是情感、态度的交流。语用移情体现了转喻产出中的主体性,是说话人对听话人情感、思想、态度等方面的主动理解。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inguistic subjectivity and pragmatic empathy function of metonymy. Language subjectivity is the subjective mark of utterance by the speaker, such as emotional preference, attitude tendency, etc. Under the control of subjectivity, metonymy is essentially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of attitudes. Pragmatic empathy reflects the subjectivity of metonymy, and it is the a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listener's emotion, thought and attitude.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隐喻性范畴化的实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0BYY002)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项目名称:“转喻的认知语用学研究”(项目编号:G3081936)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程琪龙;;转喻种种[J];外语教学;2010年03期

2 冉永平;;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文好;论up的空间和隐喻意义认知[J];外语学刊;2000年04期

2 陈新仁;;“转喻”指称的认知语用阐释[J];外语学刊;2008年02期

3 闫涛;;空间指示的认知心理过程和语用功能解析[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4 彭玉海;;论动词转义的题元结构变异机制——动词语义的认知转喻研究[J];外语学刊;2009年05期

5 谭业升;;论翻译中的语言移情[J];外语学刊;2009年05期

6 王天翼;;汉民族“历史”隐喻认知观透析——以北京2008奥运会开幕式为例[J];外语学刊;2010年02期

7 魏在江;;语用预设的构式研究——以汉语楼盘广告为例[J];外语学刊;2011年03期

8 席建国;王国风;;汉语SV_(i+了)O句式分析[J];外语学刊;2012年02期

9 唐树华;田臻;;认知语言学的两个承诺及其发展趋势[J];外语学刊;2012年03期

10 于广元;;修辞学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姜向荣;;小说语言形象变异与语境适应[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3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宋春阳;陆汝占;方向红;;基于类义抽象的汉语复合词义的求解模式探索[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李斌;曲维光;陈小荷;;名词转喻的自动理解[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爱萍;明喻和隐喻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9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君章;现代汉语“V单+N”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海艳;《论衡》联合式双音词语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娜;意义构建中的概念转喻[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10 钟鸣;汉英事件名词比较[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2 古川裕;“的_s”字结构及其所能修饰的名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勇忠;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8期

2 刘珍;;名词动用的认知语言学诠释[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年03期

3 胡会芳;;基于认知视角下的转喻[J];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4 刘鹏;;英汉人体“部分——整体”转喻[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5 陈文芳;牟凌娟;;英语和汉语情感范畴认知体验性的对比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6 厉梅;;抗战文学中的风景描写与民族认同[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肖燕;戏剧人物造型设计中的转喻和隐喻[J];戏剧艺术;2002年04期

8 李昱;崔桂珍;;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朱炜;杜文捷;;试论转喻对通感隐喻的阐释力[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偌埃德;陈香兰;赵秀凤;;转喻的普遍性[J];太原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探索[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森林;;评实践的主体性解释模式[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庄柏泉;王吉;;探索主体性教学规律[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4 王学辉;;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回归及其法治意义——“5.12地震”展现的行政法治化契机[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李红霞;;在多媒体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罗忠;;数学教学凸现学生主体性刍议[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7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薛勇民;王凤华;;生命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观[A];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吕高远;;构建教师校本教研主体性平台,使教师真正成为校本教研的主人[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10 鲁献慧;;人的主体性和现代人格建构[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2 武汉大学哲学系 朱传h,

本文编号:1697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97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e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