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互文中的意识形态操控——基于网络间谍事件新闻转述话语语料
本文选题:翻译 切入点:互文 出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摘要】:本研究围绕网络间谍事件,对翻译互文话语的特点及其语用功能进行个案研究,揭示意识形态对译者行为的操控手段。研究发现:源文中具体确切的翻译互文来源和直接话语所占比例较高;译文中含而不露的来源、间接话语和蜕变的直接话语所占比例较高。新闻翻译是两种意识形态交互与抗衡的过程。译者通过有选择性地转述不同利益集团的话语来为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意识形态服务,运用话语实践介入社会文化的建构。
[Abstract]: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the cyber espionage and makes a cas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translated intertextuals to reveal the manipulation of ideology on the translator's behavior.It is found that the exact source of translation intertextuality and the proportion of direct utterances in the source text are high,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indirect utterances and metamorphosed direct utterance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implicit sources in the source texts.News translation is a process of interaction and confrontation between two ideologies.Translators selectively report the discourse of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to serve their positions, viewpoints and ideologies, and use discourse practice to interven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ulture.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外文系;
【基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A级青年科研项目(编号:10YQA026)及2010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编号:2010B139)系列成果之一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鲁硕;;从互文性看翻译过程中的意识形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12期
2 娄开阳;徐赳赳;;新闻语体中连续报道的互文分析[J];当代修辞学;2010年03期
3 毛浩然;徐赳赳;;单一媒体与多元媒体话语互文分析——以“邓玉娇事件”新闻标题为例[J];当代修辞学;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俊兰;从“互动”看特写报道语言的人际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肖妮;;奈达的动态等效理论在中英新闻导语互译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3 聂巧云;;及物系统下的新闻语篇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4 彭亚情;;广告语篇的互文性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5 蒋春玉;;英语新闻报道中语义模糊现象及语用功能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6 吴薇;中英互译信息传播效果的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闫朝晖,钱建清;谈谈如何提高新闻英语的听力应试能力[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李静;金梅;;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和新闻词汇附带学习——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卓菲;;从新闻翻译的特点谈汉语新闻英译[J];才智;2009年34期
10 钱建清,毛澄怡;掌握英语新闻广播特点,提高四级听力理解能力[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秀英;;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5.12四川地震后灾区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报道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红;互文翻译的语境重构[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吴雪颖;新闻英语语篇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3 马景秀;新闻话语意义生成的系统功能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施光;法庭审判话语的批评性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赵为学;论新闻传播学话语分析理论的建构[D];上海大学;2008年
6 李艳芳;批评性语篇分析修辞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赵洪芳;法庭话语、权力与策略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侯涛;语言顺应与戏剧文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徐锐;多元文化图景与电视话语选择[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姜怡;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计算的典籍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骆忠武;外交歧义:特点及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红;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的新闻语篇分析中美新闻报道语篇比较[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东瑞;对政治官方道歉文件的批评话语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华;软新闻的汉译英[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覃玉荣;新闻英语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6 罗晓均;语言功能与前景化:英语新闻报道的语言特色探索[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7 李文凤;语法隐喻与视点[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8 陈明;新闻语料库中的转述动词[D];大连海事大学;2002年
9 邹燕;不同功能文本中文化因素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谷峪;非典型印刷广告的隐喻实现方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亚东;;当代西方互文性理论的基本内涵及批评学意义[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2 刘晓畅;;新闻的话语与话语的新闻——解读《作为话语的新闻》[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3 祝克懿;新闻语体的交融功能[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李建红;;从互文性的角度看文章标题的翻译[J];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02期
5 龙江华;;从互文性视角看新闻英语语篇风格的翻译[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赵刚;汪幼枫;;从互文性角度看汉英词典的翻译[J];国外外语教学;2006年04期
7 李玉平;;互文性新论[J];南开学报;2006年03期
8 辛斌;;互文性:非稳定意义和稳定意义[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0年03期
10 武建国;秦秀白;;篇际互文性的顺应性分析[J];外语学刊;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勤;;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新闻翻译分析——以转述话语的翻译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03期
2 高雷,祝远德;论“互文”的英译[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陈芳;权力与话语: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年01期
4 郅丽丽;;从语言语境对一词多义的选择看新闻语篇的翻译[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4期
5 王伟;;批评语言学视角下英语新闻语篇中的名词化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6期
6 陈明瑶;;新闻语篇态度资源的评价性分析及其翻译[J];上海翻译;2007年01期
7 任欢欢;李长忠;;对中美关于奥巴马会见达赖喇嘛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8 尚智慧;;新闻语篇的对话性及其对意识形态的构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04期
9 龙江华;;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新闻语篇的翻译[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常小羽;;浅谈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文慧;;从中国“寻根小说”的英译透视意识形态和诗学取向对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红梅;;英语新闻语篇的对比批评性分析:个案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李树刚;潘宏宇;;浅谈“工程装备型”矿井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子华;;走出传统的泥沼——论朱熹义利观的再生意涵[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顾颖;;市场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市场机制与意识形态——激励制度的结构架设与功能整合[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江平;;思想解放与“两个解放”[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8 吴承忠;阳纯希;;国外游憩政策初探[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蒋小波;;语言·族群·意识形态[A];2005海峡两岸台湾文学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骆贤凤;;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柯进;我国首次组织海内外学者翻译《五经》[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国际译联副主席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 黄友义;翻译是桥梁也可能是屏障[N];人民日报;2009年
3 记者 朱侠;高度重视翻译提高外宣能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文敏;做一个优秀的翻译很难也很有趣[N];浙江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李舫 任姗姗 博主 李辉 (传记作家 《杨宪益与戴乃迭》作者);他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N];人民日报;2009年
6 黄美茹;翻译市场每年以100亿元左右的速度增长[N];就业时报;2009年
7 记者 蒋国华;300部译著亮相全省翻译作品展[N];黑龙江日报;2009年
8 记者 周波;我市设立翻译特色人才基地[N];成都日报;2010年
9 记者 巴桑次仁;全区第二届翻译学术研讨会召开[N];西藏日报;2010年
10 哈尔滨理工大学 杨晓静;歌曲翻译的四重要求[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叙述与展示[D];复旦大学;2005年
2 罗生全;符号权力支配下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王晓梅;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探源[D];复旦大学;2005年
4 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包立峰;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D];吉林大学;2009年
6 戚咏梅;深陷重围的骑士精神——高文诗人及其《高文爵士和绿色骑士》[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宏图;都市叙事中的欲望与意识形态[D];复旦大学;2003年
8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9 汤斌;英语疫情新闻中言据性语篇特征的系统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张保权;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燕;译家与作家的统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王薇;改写理论视角下清末民初《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的翻译及其对《霍桑探案集》创作的影响[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3 曾Zs颖;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看翟理斯对《聊斋志异》的重写[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方仪力;论拜伦诗歌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D];四川大学;2005年
5 刘园;从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看译入语意识形态和诗学对翻译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6 谭雪焦;翻译与改写:李提摩太《百年一觉》译本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7 谢盛良;意识形态的操纵在翻译中的展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李颖;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看美国关于气候变化的新闻报道[D];厦门大学;2008年
9 施秋蕾;衔接与翻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晓春;接受理论视野下的企业简介翻译[D];中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03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03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