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隐喻研究概评
本文选题:隐喻 切入点:跨学科 出处:《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12期
【摘要】:国内隐喻研究的热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迄今为止,众多学者已出版了隐喻研究的专著。随着隐喻学跨学科的发展,国外研究者已突破隐喻研究中传统观点的窠臼,把隐喻研究从单纯的修辞学研究纳入到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文章旨在对当代众多学派隐喻研究的理论背景、主要观点、现实意义及其他学者的批评意见进行梳理和评述,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铺垫。
[Abstract]:Since 1990's, many scholars have published monographs on metaphor studies in China.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taphorics, foreign researchers have broken through the stereotype of traditional views in metaphor research, and brought metaphor study into the field of semantics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from purely rhetorical studies.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ort out and comment on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main viewpoin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critical opinions of other scholars in the study of metaphor of many contemporary schools, so as to pave the way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吉林艺术学院公共基础部;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郭翠;国外隐喻研究刍议[J];东方论坛;2000年03期
2 束定芳;理查兹的隐喻理论[J];外语研究;199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蒋道华;英汉隐喻语用操作对比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朱晓红;从认知角度看“上”和“下”的方位性隐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6 贾玉娟;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与相悖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陈运香;塞尔的隐喻理论与汉英数字文化内涵对比[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朱德发,温奉桥;非理性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J];北方论丛;2003年04期
9 张京菁;隐喻在词汇系统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谢红芳;从英汉习语看动物名称的隐喻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旺熹;;“动+得+形”结构的变体形式[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2 蔡若莲;;中国人伦关系的构建——《诗经》中禽鸟意象的探讨[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章宏;隐喻话语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2 张金桥;汉语句子理解中语言表达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6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7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8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窦东友;管理、技术与英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全;论隐喻的本质与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欧阳红霞;论隐喻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3 郑珂;中英情感隐喻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崔晓玲;英语因果复合句与汉语因果复句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1年
5 孙厌舒;隐喻与文化——关于美国当代政治隐喻和经济隐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关永平;英语的象似性及其语言认知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仇伟;从功能语法角度看英语中的名物化现象[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8 黄昱娜;经济类英文期刊中隐喻理解的有效途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9 和贞;从中外隐喻研究对比看德汉成语的隐喻结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10 何向花;时间在英汉词汇中的隐喻表征[D];浙江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束定芳;理查兹的隐喻理论[J];外语研究;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燕;;汉英爱情隐喻跨文化对比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李向农;贾益民;;对外汉语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学科之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闻殊;;“第一届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论坛”征稿通知[J];中国科技翻译;2011年03期
4 邓志辉;;认知学与翻译学结合的新起点——《翻译与认知》评介[J];中国翻译;2011年03期
5 欧朝霞;;Fairclough新书《语言与全球化》评介[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6期
6 岳剑英;;浅析影片《全民情敌》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J];电影评介;2011年16期
7 刘永涛;;语言与国际关系:拓展政治分析的新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7期
8 魏丹霞;;我国关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综述[J];考试周刊;2011年52期
9 蔡龙文;宫齐;;回顾与展望: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2000—2010)[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冯源;;文化理解在美国外语教育中的地位[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彭增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西方隐喻研究管窥[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4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吕和发;;品牌翻译启示录——谈品牌的Internationalization,Localization and Glocalization[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语言所 宇茵;精心组织跨学科联合攻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清衣;“翻译全球文化:走向跨学科的理论构建”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N];文艺报;2006年
3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修辞学:“交叉学科”抑或“跨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杨永林;面向新世纪的社会语言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南达;城市语言研究国际联络网建立[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6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李淑清;隐喻的修辞和认知功能分析[N];山西党校报;2011年
7 张芸 青岛大学德语系教授;在社会生活中应避免空壳化的语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陈凌;语言、区域、历史、社会背景和心灵归宿[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京京;从隐喻观看“希望”和“望み”的区别[D];燕山大学;2012年
2 尹秀丽;论德里达的隐喻观[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李燕;从隐喻看中西方认知差异[D];黑龙江大学;2005年
4 郭希;外语教学中跨学科途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D];南昌大学;2005年
5 韩一凤;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对隐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国华;从关联理论看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06年
7 李文莉;人体隐喻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郑春婷;广义修辞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赵春能;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比较[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严爽;[D];浙江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07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07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