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原则与模式
本文选题:对外汉语写作教学 切入点:原则 出处:《教育与职业》2011年11期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的非母语性和写作教学的综合性决定了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难度,从以"听、说、读"促"写"、渐进性、实用性等原则出发,探寻科学有效的对外汉语写作教学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汉语水平。
[Abstract]:The non-native languag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writing teaching determine the difficulty of teaching writing as a foreign language.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promoting" writing, gradual and practical, etc.Only by exploring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teaching mode of writing as a foreign language can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and Chinese level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分类号】:H1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得贤;网络作文的十大优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7期
2 李乾明;作文功能阐释[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杜欣;;留学生写作教学中的控制性训练原则[J];汉语学习;2006年03期
4 张伟忠;新课程环境下的写作教学刍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6期
5 杨建成;赵跟喜;;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作文教学[J];社科纵横;2005年06期
6 陈文高;中美写作教学理论研究重心辨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周丽芳;让真诚回归作文——对中学作文教学的调查和思考[J];温州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8 李杨;中高级汉语教学理论研究评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更生;知识分类学习论和教学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霞;小学作文创造性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施炎坤;新概念作文与中学作文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毓新;小学中年级片断读写一体化实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杨进红;回归作文训练的本体:真实地写作[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得贤;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实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继华;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7 冯镅;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阎助荣;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金梅;细节描写的鉴赏与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10 郭丽萍;思维训练与中学写作教学的整合[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宇萍,沈少莹;翻译中文化差异现象的处理原则及技巧[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林津石;外国电影片名翻译的几项原则[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杨志开;;论文化意象的传译[J];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01期
4 王欢;;探讨商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J];考试周刊;2008年40期
5 鲁华山;;《转换生成语法导论:从原则参数达最简方案》评介[J];黑龙江史志;2010年03期
6 朱晓宏;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与语用推理[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吴雁;论外语教学与文化导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张沉香;科技术语的翻译原则及策略(英文)[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孙新爱;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应把握的几个原则[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年02期
10 盛爱萍;温州地名中的方言词及其规范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田传茂;;摘译新究[A];科技期刊办刊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屠国平;;制定“PSC评分细则”的原则与方法[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平;目的论视角下的商务信函翻译[D];中南大学;2008年
2 屈素娜;语言变异的认知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3 庞兆勋;汉语委婉语构成方式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洪宇;从心理模型的角度分析会话含意[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谢小玲;记者招待会中汉语四字词的口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陈倩;翻译的语境视角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陆文颢;面向澳门旅游业的普通话教材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张丽;《现代汉语词典》等义异形词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9 葛新新;政治委婉语:分类、机制及原则[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唐余俊;《现代汉语词典》收词原则与收词范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08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08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