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伦理观的变迁与新型伦理观的构建
本文选题:中国翻译 切入点:伦理观 出处:《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10期
【摘要】:中国的翻译研究经历了语文性阶段、结构主义现代语言学阶段和解构主义阶段,每一个阶段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表现出不同的伦理特征,并各自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代译学研究构建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相互融合的新型伦理观,对今后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Abstract]: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have experienced the stages of language, structuralism, modern linguistics and deconstruction. Each stage shows different ethic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and each stage has its own limitations.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ethical concept of equality, mutual respect, mutual benefit and mutual integration in contemporary translatolog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utur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作者单位】: 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
【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翻译伦理的变迁与新型伦理的构建”(10C0009)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制约——生态翻译学视角”(12YBA017)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杜玉生;;西方当代伦理学的发展与译学研究——翻译研究中的伦理性问题[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曾记;;“忠实”的嬗变——翻译伦理的多元定位[J];外语研究;2008年06期
3 汤君;;翻译伦理的理论审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4 申连云;;尊重差异——当代翻译研究的伦理观[J];中国翻译;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文生;语境与文化意象的理解和传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阮玉慧;;论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李海红;;建构主义翻译研究对读者主体的观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阮玉慧;;论翻译研究范式的演变与译者角色的变迁[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汪田田;;从模糊语言谈汉语古诗词的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6 马强和;;尊重他者——论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的伦理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孙明磊;;文化意象对应空缺或错位与翻译障碍[J];成功(教育);2007年12期
8 唐建军;;从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原理看译作与原作关系的理性重建[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9 李传玲;;翻译标准的解构与建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丁水芳;艾淑臻;;“他者”解读——翻译的视角[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鲍德旺;杨士超;;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之解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贾欣岚;;跨文化交流中的翻译伦理问题研究[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谭晓丽;和而不同—安乐哲儒学典籍合作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谢华;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曹威;英译《论语》的哲学诠释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8 王绍祥;西方汉学界的“公敌”——英国汉学家翟理斯(1845—1935)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甘慧慧;从框架理论看古典诗歌英译中的意象传递[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姣;从翻译伦理看《红楼梦》两英译本的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人杰;求异和求美—许渊冲汉语古诗英译批评[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腾国立;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启示[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姜俊;接受理论视角下的“金陵判词”霍译本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喻滔;异化—旅游翻译的有效策略[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赵传银;论复译的翻译伦理学视角[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崔瑞红;接受美学视域里李清照词英译的审美再现[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唐金莲;论可译性的哲学理据[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罗小波;政论文英译:顺应论的理论与实践[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汝伦;生活世界与文化间理解之可能性[J];读书;1996年10期
2 吕俊;文学翻译: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交往行为理论的文学翻译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吴建国;魏清光;;翻译与伦理规范[J];上海翻译;2006年02期
4 王大智;;关于展开翻译伦理研究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12期
5 刘英凯;归化—翻译的岐路[J];现代外语;1987年02期
6 王东风;;帝国的翻译暴力与翻译的文化抵抗:韦努蒂抵抗式翻译观解读[J];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04期
7 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年01期
8 吕俊;翻译学构建中的哲学基础[J];中国翻译;2002年03期
9 孙致礼;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10 刘亚猛;;韦努蒂的“翻译伦理”及其自我解构[J];中国翻译;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子亮;对外汉语教学的模式构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李艳萍;图式理论与汉语听力课教学[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唐冲;王海波;;构建具有民族文化张力的语文课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闫培香;;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构建[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卢忠雷;;委婉语的构建及功能[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6 陈丽菊;;朗诵艺术中内心视像的构建[J];教育探究;2008年03期
7 毕于建;徐秋云;;高校双语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J];世纪桥;2008年10期
8 张昀霓;;翻译教学模式的象似性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年08期
9 刘艳;;大学语文动态学习体系的构建[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年01期
10 王保宇;;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邱亲仁;;双语心理词库构建新型对外汉语双语学习词典[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翟清永;;中国翻译研究的借鉴与创造[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汪美芳;;关于福柯的权力论在中国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之思考[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予军;;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城市化发展与语言的变迁[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霍跃红;;回归翻译伦理:译者应树立正确的荣辱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孙文钟;;研读中医古籍须注意古今词义的变迁[A];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亚舒;张建佳;;当代翻译研究上“多元下的统一”与“和而不同”的接受[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方成;问候语的变迁(名家茶座)[N];人民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为健;高职护理生口语训练体系构建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肖清玲;概念隐喻的解释和构建功能[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洪华平;构建艺术高职特色语文教材体系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晓英;岩冲土家语的传承与变迁[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5 尹文彬;高职应用文课程构建之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马美琴;大学语文教学与精神家园的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史菁林;从总结来看网络环境下文体写作模式的构建[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8 晏小花;奈达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D];南华大学;2008年
9 刘犀灵;从《东雅》看和训的变迁[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梁斌;当思想家成为翻译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12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12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