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义动词的框架语义学阐释——以动词“代表”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10 21:03
本文选题:多义动词 + 框架语义学 ; 参考:《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摘要】:采用框架语义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多义动词这一普遍现象,结合认知语义学中的管道隐喻,深入阐释导致多义动词产生的不同语义框架,并通过分析比较不同语义框架中各框架元素的句法实现方式,进一步揭示不同框架间的密切关系。
[Abstract]: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frame seman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on phenomenon of polysemous verbs, and explains the different semantic frameworks that lead to polysemous verbs, combining with the channel metaphors in cognitive semantics.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syntactic implementation of each frame element in different semantic fram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frames is further revealed.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冯志伟;;从格语法到框架网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吴志杰;王育平;;框架语义理论探索[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08期
3 潘艳艳;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3年05期
4 邓静;;翻译研究的框架语义学视角评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尹丕安;李健;延宏;;基于效应决策模式的认知言语交际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姜_,
本文编号:1732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32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