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据古今专书训诂考据语法分析谈高校古汉语语法教学——再谈古汉语语法四大特点及其对语法教学的实用意义

发布时间:2018-04-13 06:15

  本文选题:古汉语 + 训诂考据 ; 参考:《语文研究》2011年04期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古今专书训诂考据对原文语句及前人注释语法分析的考释,说明古汉语语法有四大特点:动词成分句多零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指称、陈述表达功能转化自由,句法结构基本语义关系多隐含,语法句式动态的历时变化。文章进一步说明,了解、明确这四个特点对读古书以及古书译注有实际功效,这四个特点应该是古汉语语法教学"语法专题"设置的优选点。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ncient books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al sentence and the previous comment syntax analysis and explaining that ancient Chinese grammar has four characteristics: multi verb constituent sentence sentence, noun, verb and adjective as reference, and presentation function conversion free, basic syntactic structure semantic relation of multiple hidden, diachronic dynamic syntax. The further explanation, understanding, clear the four characteristics have practical effect on reading ancient books and ancient books, these four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preferred point of ancient Chinese grammar teaching "grammar topics" setting.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分类号】:H141-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白兆麟;从汉语史角度论“见V”之“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3 王军;;古代汉语“有”字句研究综述[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4 刘利;先秦单音节助动词考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刘利;从历史语法角度看《国语》的语料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曹锦炎;论张家山汉简《盖庐》[J];东南文化;2002年09期

7 李国南;论“通感词”的民族文化差异[J];福建外语;2002年02期

8 张振兴;现代汉语方言语序问题的考察[J];方言;2003年02期

9 李冬香;古汉语谦敬称谓词类的词性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黄珊;《荀子》“刑错而不用”考释[J];古汉语研究;200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彭华;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文杰;早期汉译佛典语言研究[D];四川大学;2000年

5 金前文;汉赋与汉代《诗经》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郭富强;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许卫东;《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张先坦;王念孙《读书杂志》语法观念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9 殷树林;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镜儿;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菊玲;《世说新语》语气副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于峻嵘;《荀子》句式考察[D];安徽大学;2001年

3 于萍;汉语代词宾语后置的演变过程及其动因[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4 杨丽;从《论语》、《孙膑兵法》看先秦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句法功能的多样化和复杂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宋英男;俄汉语借代辞格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6 李彬;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D];新疆大学;2004年

7 李映忠;《醒世姻缘传》语气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郑媛;汉语被动式的界定及其语法化[D];山东大学;2005年

9 崔军伟;《汉书》矫改《史记》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10 刘玉环;先秦汉语介词的判断问题[D];暨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玉坤;;也说“其与几何”[J];中国文字研究;2009年00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梁银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语法问题札记[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2 周小婕;;数词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游珏;学习古汉语的“良册”[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刘百顺 叶雪萍;“夜以继日”、“日以继夜”的理据分析(上)[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3 西南大学文学院 肖梅旎;从“沛公军霸上”说起[N];学知报;2011年

4 毛梦溪;创建中国化的汉语语言文字学[N];人民政协报;2004年

5 张骅;继往开来,推动我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郭潇雅;甲骨学是一门世界性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周悦;简帛文献——古代汉语研究深入发展的新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周建姣;东汉砖文虚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丽;汉语转折范畴的历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素英;中古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宇;古汉语总括范围副词研究综述[D];吉林大学;2008年

2 邱月;今文《尚书》名词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3 王辉;制约古汉语语序重要因素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杜静;“取得”义句子单宾性的多维考察[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5 任雪梅;《诗经》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王长华;《春秋繁露》副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于员玉;《新书》副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郭爱平;先秦汉语“其”字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郭万青;《国语》动词语法试述[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谢宇;《盐铁论》述宾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432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432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e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