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趋向动词的类型学考察
本文选题:西周 + 趋向动词 ; 参考:《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文章以周原甲骨、西周金文和《诗经》的趋向动词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穷尽性的分析统计。周原甲骨和西周金文中的趋向动词与《诗经》趋向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相同的,当时民族共同语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同时,《诗经》趋向动词的语法功能明显比周原甲骨和西周金文趋向动词更为丰富且灵活。《诗经》语言反映的是周代民族共同语,其深受商民族语言的影响,而周原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则是周民族语言的典型代表。西周趋向动词可与其它动词构成连动式,能带宾语,但不带宾语的情况更为常见。趋向连动式仍以趋向动词位于其它动词之前为主,位于其它动词之后的仅一见。
[Abstract]:Taking Zhou Yuan's oracle bones, Jin Wen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the directional verbs of the Book of song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is paper makes an exhaustive analysis and statistics.The main grammatical functions of the directional verbs in Zhou Yuan's oracle bones and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s Jin prose are the same as the directional verbs in the Book of songs. At that time,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was formed to a certain extent.At the same time,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s of the directional verbs in the Book of songs are obviously more abundant and flexible than those of Zhou Yuan's oracle bones and the directional verbs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language of the Book of songs reflects the common language of the nationalities of the Zhou Dynasty and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language of the Shang nationality.And Zhou Yua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 and Western Zhou Dynasty Jin Wen ar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Zhou nationality language.The directional verbs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can be linked with other verbs and can take objects, but it is more common to have no objects.Direction linked verb is still the main direction verb in front of other verbs and only once after other verbs.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基金】: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甲骨、西周金文动词研究”(11YJC 7401 23)
【分类号】:H1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袁健惠;;先秦汉语受事前置句类型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张国艳;;居延汉简否定副词的平面描写[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褚福侠;;元曲“量词+儿”用法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曾良;;明清小说词语俗写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方云云;;近代汉语“脖子语义场”主导词的历时演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刘光明;《颜氏家训》的被动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熊仲儒;;领属性致使句的句法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孙慧;;浅析汉语“被”字式的演进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周有斌;;制约音译外来词形式选择的原则[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蒋仁萍;;古代汉语代词“之”的回指用法与语序的互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蔡红录;周静;;古汉语语法和语序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应学凤;;右文说与语音象似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武宏琛;;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述评[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潘志刚;;论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李亚茹;;《鼻奈耶》量词研究[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秦曰龙;清抄本《五音通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晶晶;《孟子》的介词“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颖;《常语寻源》及其所辑释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雪;《世说新语》主谓句系统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燕芳;《儿女英雄传》亲属称谓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2 温敏;;汉族整体性思维特点和汉语的趋向动词[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12期
3 罗颖;;几个典型趋向动词的语义特征与结构关系分析[J];语文知识;2010年02期
4 闫丽霞;;“带”及所在句结构分析[J];飞天;2010年24期
5 买买提江·塔西土米尔;“起来”一词的译文商榷[J];语言与翻译;1993年02期
6 刘培玉;刘俊超;;“向+NP+VP”和“VP+向+NP”[J];怀化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胡秋军;;“V+出+O”结构中“出”的隐现分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8 邵和平;;山东单县话二价交互动词“上来”与“上不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9期
9 吴福祥;;汉语方言里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几种语法化模式[J];方言;2010年02期
10 林涛;;“我拿来了”歧义结构的多元探讨[J];文学教育(上);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习之;;现代汉语中还有“动词+将+趋向动词”格式[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朱琳;;起动/致使动词的类型学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王勇;;论语言类型学研究中的解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陈大亮;;中西译论在理论类型上的差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江轶;;现代汉语定语从句的认知语言学和类型学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刘小川;;动趋结构对现代汉语位移句句型生成的制约[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罗建邦;;从三个平面看“V有”和“V了”之差异[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赵明慧;;也谈“复合动趋式+宾语”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刘芳;;“上去”的虚化进程及其成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10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黄行 赵明鸣;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在型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姚莉;汉语语法化的前世今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唐雪凝 张金圈 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空间问题研究的新创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木仕华;第三届两岸三地藏缅语族语言暨语言学研讨会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武叶巧;重音对歧义的分化作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一涛;山西文水方言的趋向动词及其语法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李洁;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李明;西双版纳傣语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彭晓辉;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进;语言类型学的词汇语义研究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闻静;汉藏语系“的”字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王媛;现代汉语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方向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爱凤;趋向动词“来”“去”的分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赖明辉;鸠摩罗什译经中的趋向动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琦;汉语趋向动词用作方向词现象初探[D];北京大学;2011年
4 梁琳琳;复合趋向动词中反向词的不对称现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樊苏乐;壮泰趋向动词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6 陈明明;日本留学生汉语趋向动词习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鑫平;《金瓶梅》趋向动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贺;关于趋向动词“来/去”的立足点问题[D];吉林大学;2012年
9 刘璐;留学生学习汉语趋向动词的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喻志钦;《儿女英雄传》趋向动词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44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44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