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语教学的汉字构形理据量化研究
本文选题:汉字 + 构形理据 ; 参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摘要】:当前对外汉字教学大体可以分为"先语后文"、"语文并进"、"语文穿插"和"单独开设汉字课"四种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可以利用汉字构形知识来强化教学效果。由于现阶段我们对现代汉字构形理据度缺乏总体认识,因而利用其进行汉字教学势必会受到局限。对外汉字教学现状要求我们对现代汉字的构形理据进行定性、定量研究。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2098个形声字为研究范围,选取可以统摄10字以上的51个部首及其下辖的1781个形声字为研究对象,进行汉字构形理据度分析,得到的理据度接近0.8。这样高的理据度若不在对外汉语字词教学中加以利用,是忽视了汉语、汉字的特色,也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
[Abstract]:At present,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foreign countrie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modes: "the first language after the language", "the Chinese language advances simultaneously", "the Chinese language interspersing" and "open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 course separately".No matter which mode, can use the Chinese character configuration knowledge 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effect.Due to the lack of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motivation of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 configura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it is bound to be limited to use it in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requires us to mak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motivation of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 configuration.Taking 2098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in the outline of Chinese level Vocabulary and Chinese characters as the research scope, 51 heads with more than 10 characters and 1781 phonetic characters under their jurisdiction a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motiv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configuration is analyzed.The motivation is close to 0.8.If such a high motivation is not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s a foreign language, it ign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and is also a waste of teaching resource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分类号】:H1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峥琳;刘倩;;离合词中时量补语位置探析——从“结了十年婚”说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费锦昌;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难点及其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3 陈一,赵惜微;谓词性成分作主语的体词谓语句[J];北方论丛;1998年01期
4 王保东;论汉语非谓形容词[J];北方论丛;1998年06期
5 董爱华;如何理解英语中的省略[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谭沅湘;多音字的语文教学应用角度考察及“以字为本”原理[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马德全,张兴旺;动词与介词的联系和区别[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8 晋家泉;“语素与词素”二题[J];滨州师专学报;1998年01期
9 肖模艳,张骁;也谈离合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10 李振中;谈谈音译类外来词语素的认定——从“卡车”是否是一个语素谈起[J];昌吉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思洁;;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吴洁;;从“殳”字说起——浅谈形声字孳乳现象与形声字声符表音“传代”的关系[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Martha P.Y.CHEUNG;;Ji(寄),Xiang(象),Didi(狄棶),Yi(译)—A Study of Four Key Terms in Ancient Chinese Discourse on Translation[A];跨学科翻译研究——国际译联第4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之三[C];2004年
4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5 靳光瑾;郭曙纶;肖航;章云帆;;语料库加工中的规范问题——谈《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标记集规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6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7 李娟;;“臣”义发展演变——兼谈古代君臣关系的演变[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苏庆红;;“馘”之音辨——从《庄子今注今译》“黄馘”之音义说起[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绂;;浅析日本学生学习助动词的难点与误区[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10 吴勇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CSL)语法教学的“语法词汇化”问题[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韩同兰;战国楚文字用字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傅海燕;《黄帝内经》首见医学词汇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8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车淑娅;《韩非子》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时间副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高燕;汉语外来词的名实及其造词法与构词法[D];延边大学;2000年
3 胡仲明;商务英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贺菊玲;《世说新语》语气副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国治;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白瑞雪;“动词+在+地点名词”结构中的重新分析现象[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7 曹路漫;英汉互译中衔接手段和意义的处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徐秀芬;名动组合的偏正结构的多维考察[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春霞;基于语料库的离合词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10 胡大柳;《现代汉语词典》异形词分析及处理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有光;发挥汉语拼音在语文教育上的作用[J];语文建设;1963年03期
2 刘缙;;谈汉字教学的“难”和“易”[J];世界汉语教学;1989年01期
3 江枫;;汉字并不难学——反对妖魔化汉字[J];汉字文化;2008年01期
4 赵明德;;汉字易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新路子[J];汉字文化;2009年02期
5 ;汉字与汉字教学研讨会侧记[J];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04期
6 施显生;“汉字难学论”与比较方法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11期
7 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 1958年1月1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报告会上的报告[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8年02期
8 蒋仲仁;从教学看汉字难易[J];语文建设;1994年04期
9 戴宝云 ,马文驹;《部首切除法》是解决汉字难学的金钥匙[J];汉字文化;1989年Z1期
10 周健;留学生汉字教学的新思路[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朱春敬;;汉字的发展必然要走简化的道路[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2 张飞鹏;;“一语二文”仍须努力[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3 陆丙甫;;全球化和汉语的优化[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4 李广瑜;;当前汉语国际化的机遇、挑战及对策[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5 邬美丽;;汉语拼音使用的规范化[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6 马庆株;;中国的语文现代化事业[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7 李宇明;李开拓;;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八次学术会议上的讲话[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庆环;“汉字难学”否 专家有新说[N];光明日报;2008年
2 卜兆凤 魏元石;拼音为先导 可以化难为易[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许曦明;汉语的认同危机[N];文艺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聂传清;丹华是怎样破解华教难题的?[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成铭;汉语和英法德等10种外语互动学习平台建成[N];光明日报;2007年
6 周玮;汉语和英法德等外语,互动学习平台建成[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许曦明;汉语意识的呼唤[N];文艺报;2007年
8 全国理论界知名人士 刘东汶;追溯汉文字的起源与发展[N];新农村商报;2011年
9 周玮;在世界范围内弘扬汉字文化[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10 张育泉;有关《规范汉字表》的想法[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朴宣姝;学前对韩汉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彭_g;魏斯格贝尔的“母语和母语教育”理论及其对汉语汉字研究与教学的启示[D];复旦大学;2010年
3 何丽英(KATEMATU DUANGMANEE);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晋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字能力及其测试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淑玲;玛拉工艺大学生汉字学习情况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魏焯s,
本文编号:17456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45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