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标句词的对比研究
本文选题:标句词 + 英语标句词 ; 参考:《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标句词是由Rosenbaum在60年代末首先提出。作为生成语法“核心功能语类”之一的标句词是指某些分句的引导词,因其在英语这类语言中常常引导补语从句,因此又叫补语句标句词。目前经过Chomsky,Radford,Matthew等一系列语言学家的研究,硕果累累,但是其中不乏不完备之处。关于英汉语中的标句词对比研究的数量十分有限。本文根据前人对标句词的研究,将英汉标句词进行对比,发现他们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找出其存在不同的原因。 作者通过对比研究认为,中文的标句词与英语的标句词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可以引起有定和无定从句,,但也有明显不同。首先,英语的标句词是放在从句之前,这符合公认的英语是核心词在前的语言,而汉语,标句词却出现在从句之后,尽管一般认为汉语也是核心词在前的语言,这是进一步研究汉语标句词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次,英汉标句词省略不一样,例如,英语的宾语从句的标句词通常可以省略,而汉语却不能。这些在普遍语法范式中出现的异常,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共分五章:一、引言。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以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文献综述。这一章首先介绍了前人对于标句词的研究,主要包括标句词的提出,英汉语中哪些词是标句词,以及英汉语中标句词的句法位置。其次,为了为英汉标句词对比作铺垫,这一章详细介绍了英汉汉语标句词的定义,以及英汉标句词的句法特点。另外,本文还介绍了汉语标句词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引入了汉语从句的概念,希望借此能更清楚的比较英汉标句词。三、理论基础和方法论。重点介绍了X杠理论以及本文的方法论。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对比法,比较法及假设验证法。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这一部分主要证实了英语标句词和汉语标句词存在对应关系并通过英汉标句词的位置比较,阐明汉语标句词与英语标句词的内在差异。第五章是全文总结。
[Abstract]:The tagline was first proposed by Rosenbaum in the late 1960's.As one of the "core functional categories" of generative grammar, the target words refer to the leading words of some clauses, because they often lead to complement clauses in such languages as English, so they are also called complement sentence markers.At present, a series of linguists such as Chomskysky Radford Matthew and others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some of them are incomplete.The number of contrastive studies on target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s very limited.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the target word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m, find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finds out the different reasons for their existence.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Chinese target words have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English ones, and they can both cause definite and indefinite clauses, but they are also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First of all, the target words in English are placed before clause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fact that English is the language in which the core words are before, while in Chinese, the tagged words appear after the clauses, although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Chinese is also the language in which the core words are before.Thi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further study of Chinese tagged words.Secondly, English and Chinese target clause ellipsis is different, for example, English object clause can usually be omitted, but Chinese can not.These anomalies in the universal grammatical paradigm pose new challenges for future research.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first, introduction.The introduction firs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cope, the purpose and the main problems to be solved.Second, literature review.This chapter first introduces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the target words, mainly including the proposal of the target words, which words are the target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 syntactic position of the target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Secondly, in order to pave the way for the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agged words,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and syntactic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gged words in detail.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introduces the main forms of expression of Chinese tagged words and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Chinese clauses, hoping to make a clearer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agged words.Third, theoretical basis and methodology.The theory of X-bar and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paper are introduced emphatically.The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is paper are comparative method, comparative method and hypothesis verification method.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This part mainly confirms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agged words and clarifies the intern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gged words by comparing the positio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gged words.The fifth chapter is a summary of the full tex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46;H3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英汉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五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征集论文)[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2 杨自俭;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六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典在四川外语学院举行[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1期
3 杨明;王力;;英汉隐喻意义对比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4 曹筱萍;;汉英颜色词“白”与“white”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J];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04期
5 曹瑛;;英、汉语名词性省略衔接对比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李冰;;英汉对比研究方法必要性的几点认识[J];河西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金花漫;;英汉语“火”词语的情感隐喻认知[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柳学永;;英汉“眼”的意义对比研究[J];考试周刊;2009年32期
9 庞菊秋;;英汉“愤怒”表达的认知对比[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10 周振峰;;“对比”还是“比较”——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中“对比”和“比较”杂用现象探析[J];华中人文论丛;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柴燕玲;;英汉语序特征的差异分析[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严辰松;;英汉语双及物构式[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陆刚;;汉语连珠四字结构与英语避虚就实的特点[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任诚刚;;“脖子在医院里”——从一则汉语招牌的英译失误浅析英汉语语用功能的差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董双平;;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Cultural Images of Animal and Plant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张建理;;英汉“心”的多义网络对比[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李冰;任海波;;英汉语定语语序的对比分析与外语教学[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严辰松;;英汉语双及物构式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崔秀芬;;英汉语中“不中听”信息传达的文化对比[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罗天妮;;英汉语语句联接关系的对比及在翻译中的转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匡汉;母语尴尬[N];人民日报;2007年
2 包丽;外文局领跑英国汉语教材市场[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3 余冠仕;百名英国中小学校长访华[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周建华;数字战略打造核心竞争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5 贾钰;王还教授: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开创者[N];光明日报;2002年
6 罗康;工具书出版10个关键词[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7 杨希贵 王东;合作开发语料库还仅仅是第一步[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孟凡明 朱德超 孙颖;推进公交文明再加把劲[N];吉林日报;2011年
9 本报通讯员 周雨花 杨杰 本报记者 王握文;在线电子辞典,网友也能当作者[N];解放军报;2009年
10 郭建军 鲁啸尘;康奈哪来这么大吸引力[N];中国贸易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源;汉语标句词及相关句法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郑国锋;英汉位移运动事件切分与表征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张珂;英汉语存现构式的认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4 王宇弘;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王建伟;英汉语中非宾格现象之认知构式角度探索[D];复旦大学;2008年
6 南潮;受事宾语提升的最简主义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7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司罗红;句子功能的线性实例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霞;从文化视角探讨英汉语境的搭配手段[D];暨南大学;2003年
2 郑璐;英汉语标句词的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吴华;英汉天气词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徐宜良;英汉语中与人体器官有关的习语对比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琳;教师课堂英汉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6 黄玉荣;中国广告语篇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7 鲁珊;生成语法框架下标句词的再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杨大磊;汉语标句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饶萍;PRO照应性约束特征的解释[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谢志秀;优选论框架下英语标句词that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45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45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