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以下”传统的规范用法
本文选题:汉语 + 古代汉语 ; 参考:《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摘要】:汉语"以上"、"以下"两个语言形式的使用,从上古汉语到现在,已经几千年。在古代汉语里,这两个语言形式的表义始终是明确的,用法一直是规范的。白话运动以后,逐渐出现混乱。改革开放以来,混乱现象越来越严重,所造成的社会危害越来越大,又成了非规范化不可的词语。面对今天"以上"和"以下"使用中的混乱及其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我们有必要学习自古以来的传统的规范用法,以促进理解和使用的规范化。汉语"以上"、"以下"传统的规范用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最早出现的是同名词性成分N组合成N以上和N以下结构表达范围、概数或方位。二、较晚出现的是单独使用表示指代。无论表达范围,还是表达概数或者方位,"以上"和"以下"原本都不是一个词,"上"和"下"都是趋向动词。表达范围的N以上和N以下,就是自N推而上之和自N推而下之,也就是从N往上数和从N往下数,一律包括范围的起点N在内。表达概数的N以上和N以下,就是以N为基数往上升或者往下降,也就是增加或者减少。既然增加或者减少了,而且实际的数字只能有一个,当然就不可能等于原来的基数了。所以,表达概数的N以上和N以下结构不包括所谓本数在内。表达人或者事物所处的方位的N以上和N以下,实际上就是以N为基点往上移或者往下移,既然已经移位,当然也就不可能处于原位了,也就是不包括分界点N在内了。用以上、以下或者以下、以上把具有系列性的事物或数量分割成相互对应的高低两部分,每一部分只划定范围的起点,不划定范围的止点。这是二分法最常见的分割方式,从上古汉语直到现代汉语,贯彻始终。这种分割,高低两部分的起点都相邻接而不重叠,说明两部分的起点都包括在所分割出来的小范围之内。
[Abstract]:It has been thousands of years since ancient Chinese was used in the two language forms of "above" and "below".In ancient Chinese, the meaning of the two forms was always clear and the usage was standard.After the vernacular movement, chaos gradually appeared.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ao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resulting in more and more social harm.In the face of the confusion in the use of "above" and "below" today and the serious harm caused by them,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learn the traditional normative usage since ancient tim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understanding and use.The traditional normative usage of "above" and "below" in Chines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first, the first one is that the same noun component N is combined to form the range of expression, the approximate number or the orientation of the structure above and below N.Second, a later appearance is the use of a single reference."above" and "below" are not originally one word, regardless of the scope of expression, or to express an estimate or orientation. "up" and "under" are both directional verbs.The expression range of N above and below N is the sum from N pushing up and down from N, that is, from N to upper number and from N to bottom number, including the starting point N of range.To express an estimate of N above and below N is to increase or decrease from the base of N, that is to say, to increase or decrease.Since it has increased or decreased, and the actual number can only have one, of course, it is impossible to equal the original base.Therefore, the structure above and below N for the expression of an estimate does not include the so-called primitive.To express the position of a person or thing above and below N is actually to move upward or downwards on the basis of N, and since it has been shifted, it is certainly impossible to be in the same position, that is, not including the dividing point N.With the above, the following or the following, the above divides the things or quantities of a series into two corresponding parts, each of which is only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range, not the stop point of the range.This is the most common method of dichotomy, from ancient Chinese to modern Chinese, throughout.In this kind of segmentation, the starting points of the two parts are adjacent and not overlapping, indicating that the starting points of the two parts are included in the small scope of the segmentation.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H1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明仁;;“以上”、“以下”传统的规范用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胡英;余乃金;;古汉语中词与短语之辨析[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王理嘉;现代汉语教学改革随想[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年02期
4 赵妍;;现代汉语形容词特征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李音霞;;浅析汉语的字和词[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6 周瑶;;《古代汉语》教学与字理教学之开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年06期
7 田春来;;当前《古代汉语》教学应当重视的几个环节[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8 吴璇;;“乖”的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9 廖扬敏;;流程分析与案例分析在诗词格律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10 陈华;;关于“减少……倍”的语法歧义分析[J];华章;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现瑶;付莉;;《人民日报》50年来文章标题的语言变化[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李志江;;谈现代汉语通用字部首的定位[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3 徐德宽;;现代汉语双宾构造中两个宾语的题元角色[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应学凤;;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音义象似性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振宇;陈振宁;;怎样计算现代汉语句子的时间信息[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中启后性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7 王萌;俞士汶;段慧明;孙薇薇;;基于语料统计的现代汉语量名搭配研究[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周晓燕;;独立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9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10 《词典》编写组;徐德宽;杨同用;张会;刘兰民;;《现代汉语常用实词搭配词典》编撰中的几个问题[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志研;从古代汉语的演变看民族关系的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杨耕耘 见习记者 韩晓玲;现代汉语发展的第二次高峰[N];湖北日报;2000年
3 章红雨;《现代汉语小语典》配多媒体光盘扩容[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4 刘永耕;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一例[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5 任松筠;到国外教汉语也不错[N];新华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谢迪南;汉语危机?[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7 北京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 刁晏斌;引入现代汉语史的观念[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李国华;也说“楼××”类ABB式新词[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9 魏江;要保护汉语的纯洁性[N];甘肃日报;2008年
10 游珏;学习古汉语的“良册”[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街生;现代汉语同位组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尹海良;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张龙;现代汉语习用语法构式句法分析及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金智妍;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意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马春华;现代汉语欧化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8 安美娜;现代汉语高频语素复合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孙凡;现代汉语结果体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吴春红;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瑶;留学生高级汉语教材中古代汉语选文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胡永近;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乌兰;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双音节形容词三分法分类教学理论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 高俊霞;现代汉语方式宾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伍靖;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6 齐丽娟;现代汉语泛义动词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夏军;现代汉语省略系统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8 张凌;现代汉语语序与修辞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白金莲;以蒙古语为母语的学生汉语学习中的离合词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曾凡云;副词在通知类行政公文中的运用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46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46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