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语言共性——其研究的理据、现状与前景

发布时间:2018-04-15 18:45

  本文选题:语言共性 + 普遍语法 ; 参考:《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摘要】:语言共性,即普遍语法,是人类语言共享的原则系统,它决定着人类语言表面差异的范围和条件。真正的语言共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理论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但在生成语言学之外,仍有很多人对这种研究持怀疑态度。从遗传学和语言学角度为语言共性假说提供了依据,对语言共性研究正朝着多角度、多层次、多模式化的多极化方向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相信对语言共性的研究必将在为揭示人类语言习得、揭开人类认知奥秘方面作出有益的尝试和贡献。
[Abstract]:Language commonality, that is, universal grammar, is the principle system of human language sharing, which determines the scope and condition of human language surface difference.The real study of linguistic generality began in the 1980s.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has been basically established, but beyond generative linguistics, there are still many people who are sceptical about this kind of research.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tics and linguistics,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hypothesis of linguistic commonness,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prospect of the multipolar study of linguistic commonness in the direction of multi-angle, multi-level and multi-pattern.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commonness will make a beneficial attempt and contribution in revealing huma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uncovering the mystery of human cognition.
【作者单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分类号】:H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磊;联结主义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张雪梅;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冯小钉;语言消亡与保护语言多样性问题的研究评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陈海燕;英语新词的文化现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周茹薪;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仰鑫,欧阳俊林;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演变及其认知科学背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杨东芳;汉英双关语的语义文化对比及翻译策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谭颖沁;;影响语言变异的社会因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刘知国;多媒体英语教学之我见[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0 罗思明,李建军;词语搭配浅论[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伟昌;;汉译外来语言学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陈丛梅;;双语词典中的“辞格”和“语域”问题[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周红红;;文化特色词与双语词典[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4 郭丽军;;试论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及其指导策略[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5 张毓瑾;;教学大纲与外语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邱凯端;;英汉广告语言特性与广告图文隐喻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宋晶;;论语言学流派对词典编纂的影响[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汪永勤;;分歧中的互补:三种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学说及其比较[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予军;;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城市化发展与语言的变迁[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蔡金亭;语言因素对英语过渡语中使用一般过去时的影响[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3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4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柴改英;英语广告语篇的同一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何文忠;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彭育波;“V1着V2”结构多角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菲;[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2 万舫;希腊罗马神话在俄语中的反映[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谭燕保;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评估[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陆全;论隐喻的本质与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唐灵芝;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6 陈奇敏;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利用网络资源[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庞影平;外语学习中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8 刘慧;英文广告语言特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9 陈开顺;计算机英语的翻译[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10 宋钧;对世界著名公司主页中超链接部分的语言学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宇晨;;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可及性问题探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2 郭威;王海玉;;从洪堡特的语言哲学观看普遍语法的发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3 王然;;简述管辖与约束理论[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4 胡德慧;;解读与思考: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田建国;袁小荣;;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修正性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常辉;;《第三语言习得与普遍语法》评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04期

7 唐燕玲;石毓智;;语法结构与功能衍生——形成英汉疑问代词衍生用法异同的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4期

8 宁春岩;;在MP理论平台上的人类语言研究[J];当代语言学;2011年03期

9 陆丙甫;;重度—标志对应律——兼论功能动因的语用性落实和语法性落实[J];中国语文;2011年04期

10 沈小燕;;语言学发展之路[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允清;;哈里斯的“发现程序”作为人类的“普遍语法”[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朱志方;代天善;;普遍语法的几个问题[A];第二届分析哲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扬锦;;语言的共性研究——英汉语“上”、“下”方位隐喻所反映的语言共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王勇;;论语言类型学研究中的解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彭聃龄;;从汉字识别与命名看文字的普遍性与差异性[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6 王振来;;语义功能语法的应用价值研究[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7 郑定欧;;从“电子词典”谈起[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小涛;;学习理论论证与模块性假定——乔姆斯基的二难[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汪永勤;;分歧中的互补:三种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学说及其比较[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江轶;;现代汉语定语从句的认知语言学和类型学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黄行 赵明鸣;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在型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姚小平;传教士语言学的功过得失[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记者 宋晖;语言研究创新源于问题意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李开 澳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部;语言学方法与方法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周锦国 大理学院文学院暨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新意来自司空见惯的语言现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语言巴别塔溯源[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美娟;乔姆斯基的语言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刁晏斌;虚义动词论[D];南开大学;2004年

3 范连义;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视角下的语言学习[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白莲花;韩汉语语序类型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唐雯;类型学视角下西语形容词在名词短语中的位置及其与汉语形容词定语的比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建梁;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看语言共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侯昆;普遍语法,还是非普遍语法?[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3 刘艳;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可用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唐晋湘;论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语法的可及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潘琪;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普遍语法可达性和语言迁移[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6 吴红岩;成人二语习得中邻接原则的可及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恩福;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发展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晋;中国儿童对C原则的习得[D];郑州大学;2004年

9 李俐;英汉时间连词的主观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红卫;语言共性:对英汉情态动词演变机制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553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553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f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