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代词语义范畴研究
本文选题:疑问代词 + 语义范畴 ; 参考:《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摘要】: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化理论、构式语法理论、主观化理论来考察疑问代词的语义范畴。原型范畴化理论有助于合理分类疑问代词语义范畴、解释疑问代词语义成员的层级关系、预测疑问代词语义范畴的扩展方向;构式语法理论可解释疑问代词语义连续扩展过程中出现的过渡语义现象;主观化理论能揭示疑问代词语义范畴的主观化过程、阐释疑问代词语义范畴扩展的认知动因。 全文共分8章,前后分别为绪论和结语,其他章节如下: 第2章讨论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疑问代词语义范畴的构成。范畴化是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基础,因此,原型范畴化理论能揭示认知领域的种种复杂现象。在疑问代词语义范畴内,“疑问”和“指代”构成了疑问代词语义范畴的基本层次,并以完全形式集聚而成该语义范畴的原型。疑问代词语义范畴的其他成员根据它们与范畴原型语义的相关性多少来构成其范畴中的等级,与原型语义有较多相关性的范畴成员位于范畴的次边缘地位,与原型语义有较少相关性或相关性逐渐趋于零的范畴成员位于范畴的边缘地位。 第3章讨论疑问代词的原型语义。“谁”、“什么”的原型语义分别为问人和问物,其原型语义特征为[+疑问]、[+指/代]、[+人/物];“哪里”、“哪儿”的原型语义为询问处所,其原型语义特征为[+疑问]、[+指/代]、[+处所];“怎么”的原型语义为询问方式、原因和情状,其原型语义特征为[+疑问]、[+指/代]、[+方式/原因/情状];“多少”的原型语义为询问数量,其原型语义特征为[+疑问]、[+指/代]、[+数量]。将不同疑问和指代内容的疑问代词进行归纳,我们得出,[+疑问]和[+指代]是疑问代词原型语义的两个主要特征。 第4章讨论疑问代词的次边缘语义。疑问代词次边缘语义的主要成员包括虚指、确指和任指。这三种指代所表示的指代语义是一个连续体,彼此边界具有模糊性。根据语义特征,虚指分某指、承指性虚指。根据语义指向,确指分为指向句内主语、前指、互指。根据产生条件,任指分为全指性任指、承指性任指、条件性任指。 第5章讨论疑问代词的边缘语义。当疑问代词既没有疑问功能,也没有指代功能,完全失去疑问代词的原型语义特征、只表达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态度和立场时,疑问代词的语义位于其语义范畴的边缘,即,疑问代词的边缘语义。疑问代词边缘语义包括否定、感叹和类语气词等等三个语义功能。否定是疑问代词的边缘语义之一。由于受主观化程度的影响,否定程度的分布呈现出有时强否有时弱否的不均质状态。强否和弱否除了疑问代词,还需要句子的其他成分来表现。感叹、类语气词同于否定,表达的语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疑问代词所在构式的构式语义。 第6章讨论疑问代词语义成员的关系。疑问、指代、主观态度是疑问代词语义范畴的三个主要语义内容。在疑问与指代方面,我们从类型学和历时演变的角度来探讨二者的联系。在疑问与主观态度方面,从“疑”的心理表征、“问”的交互主观性、疑问焦点所凸显的主观信息以及虚指与否定兼容的主观性基础等方面来分析疑问与主观态度的联系。 第7章讨论疑问代词语义范畴扩展的动因。疑问代词从原型语义向边缘语义的扩展是因为认知范畴的映射、主观性的参与和元语言因素的影响和推动。认知范畴的映射是主体在构建意义时的一种心理过程,主观性的参与体现在主体意识是如何进入客观场景并完成语义的主观构建的,元话语是言/写者有效表达意义而采用的主观性手段,三者共同作用、推动疑问代词语义范畴的扩展。 以上各章内容构成了本篇的主要框架,但在疑问代词语义范畴的连续扩展过程中具有“桥梁”作用的过渡语义不容忽视,过渡语义为疑问代词语义范畴的语义连续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即: 疑问代词的语义范畴是一个语义扩展的连续体,在A与B之间、B与C之间存在过渡语义,过渡语义成为不同语义之间的衔接处,因此,过渡语义兼具前后两个不同语义阶段的语义特征,具有语义的双重性特征。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倪兰;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分析[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3 昌梅香;祝晓宏;;“怎么X怎么Y”的句式语义及其语法化[J];北方论丛;2008年04期
4 徐继明;否定疑问句与反问句不可混淆[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5 邱莉芹,邓根芹,顾元华;浅谈“哪里”的否定用法[J];常熟高专学报;2000年05期
6 吴福祥;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7 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J];福建外语;1998年02期
8 吴福祥;;汉语方言里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几种语法化模式[J];方言;2010年02期
9 文炼;指称与析句问题[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胡盛伦,王健慈;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及其句式[J];汉语学习;198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玛琳娜·吉布拉泽;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多视角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何洪峰;汉语方式状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殷树林;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晓涛;现代汉语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的相通性及构式整合[D];吉林大学;2009年
5 唐燕玲;现代汉语小句内疑问代词同现情况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来德强;“哪儿”的非疑问用法[D];河南大学;2001年
2 李敏;“谁”的非疑问用法[D];河南大学;2001年
3 邓晓华;疑问句的功能偏离——转喻功能及其实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许敏;疑问词移位和疑问词原位[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肖任飞;非疑问用法的“什么”及其相关格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天序;基于集合概念的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7 谭轶操;现代汉语疑问句语用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8 李冬香;疑问代词“什么”语法化的外部动因[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黄喜宏;“什么”的否定用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童丽娜;留学生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习得顺序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66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66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