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汪话的格标记
本文选题:唐汪话 + 河州(临夏)话 ; 参考:《中国语文》2011年02期
【摘要】: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唐汪话的词汇基本是汉语的,语序以OV(宾动)为主。句法结构接近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唐汪话的宾格标记"哈"和河州(临夏)话有相通之处。唐汪话里代词第一人称及第二人称单数的格标记来自人称代词和宾格标记"哈"的合音。"后置词+格标记"的句型显然是由于语言接触而形成的混合句法形式。
[Abstract]:The vocabulary of Tangwang dialect in Dongxiang County of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Gansu Province is basically Chinese, and its word order is OV.The syntactic structure is similar to the Mongolian family of Altaic languages.Tang Wang dialect's object mark "ha" and Hezhou (Linxia)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The first person and second person singular marks of pronouns in Tangwang dialect come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personal pronouns and object marks "ha". "The sentence pattern of postposition "is obviously a mixed syntactic form formed by language contact."
【作者单位】: 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东亚语言研究所;法兰西大学研究院;
【基金】:法国研究部ANR-06-BLAN-0259项目及ANR-07-BLAN-0023项目的支持
【分类号】:H1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丹;北京话中的语法标记词“给”[J];方言;1992年01期
2 贾f^儒;青海汉话的“着”与青海蒙古语的——■[J];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01期
3 马树钧;河州话代词说略[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丹;从北京话“V着”与西北方言“V的”的平行现象看“的”的来源[J];方言;1995年04期
2 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年03期
3 任碧生;西宁方言的前置宾语句[J];方言;2004年04期
4 李宇明;陈前瑞;;北京话“给”字被动句的地位及其历史发展[J];方言;2005年04期
5 屈哨兵;;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检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2期
6 木村英树;;北京话“给”字句扩展为被动句的语义动因[J];汉语学报;2005年02期
7 戴庆厦;论语言关系[J];民族研究;1990年02期
8 宋金兰;;青海汉语助动词“给”与阿尔泰语言的关系[J];民族语文;1990年02期
9 喜饶嘉错;;语言关系研究中的一些理论问题——《汉语河州话与藏语的句子结构比较》读后[J];民族语文;1991年04期
10 欧阳觉亚;;运用底层理论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关系[J];民族语文;199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陆俭明;;有关被动句的几个问题[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木村英树;;北京话“给”字句扩展为被动句的语义动因[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屈哨兵;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朝格吉乐玛;“时”概念的蒙汉语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5 林素娥;湘语与吴语语序类型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陈永莉;汉语动词与相关句法成分的语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魏红;明清山东方言特殊语法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李剑影;现代汉语能性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燕来;兰银官话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瑞;副词“在”与助词“着(·zhe)”的语义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云;北京话使役兼表被动现象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陈瑶;祁门境内方言的对比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4 章家谊;“让”的性质与功用及相关句式[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陶琴;中高级日本留学生汉语被动句的习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马梦玲;西宁方言SOV句式类型学特点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亚;临清方言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8 张恒;开封话的“给”与“给”字句[D];河南大学;2007年
9 张桂梅;《红楼梦》前八十回“这”、“那”两系指示代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车静;汉语“给”与英语“give”语法化的对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宏开;我国部分藏缅语中名词的人称领属范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丹;;唐汪话的格标记[J];中国语文;2011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7682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68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