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特殊的偏正式复合名词
本文选题:偏正式复合名词 + 能产性 ; 参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摘要】:汉语中有一种结构特殊的偏正式复合名词(如"饼干、人海、雪花、瀑布"),其特殊性在于:整个结构的语法性质与它的某一个成分相同,但却不属于典型的"向心结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共有166个符合上述特点的偏正式复合名词。根据构式的能产性和后语素是否分别具有名词和形容词两种性质,可将这些词分为三类。构式能产性强弱差异的原因与"凸显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医书词语的使用及语言自身因素是构式衍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该构式的语义结构是"事物类+提示特征"。参与构词的语素具有常见性特征,是由造词中的"求便"心态决定的。
[Abstract]:In Chinese, there is a special kind of partial formal compound noun with special structure (such as "biscuit, sea of people, snowflake, waterfall"). Its particularity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grammatical nature of the whole structure is the same as that of one of its components. But it is not a typical "centripetal structure". There are 166 partial formal compound nouns in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5th Edition). These word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prolificacy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postmorpheme have two properties: noun and adjective.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lience and the 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productive capacity. Buddhism, the use of words in medical books and language itself ar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The semantic struc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is "the feature of object-type cues". The morphemes involved in word-formation hav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determined by the mentality of "seeking convenience" in word formation.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NCET-07-036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永昭;研究构词法必须重视语义层面[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2 戴昭铭;一种特殊结构的名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6期
3 丁邦新;论汉语方言中“中心语—修饰语”的反常词序问题[J];方言;2000年03期
4 袁毓林;论句法的强制性——从一类N_1N_2名词的句法语义分析展开[J];汉语学习;1988年01期
5 王洪君;“逆序定中”辨析[J];汉语学习;1999年02期
6 李海霞;汉语对动物命名取象的优先规律[J];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10期
7 尤俊成;试论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8 周荐;;语素逆序的现代汉语复合词[J];逻辑与语言学习;1991年02期
9 韩陈其;五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10 谭景春;;名形词类转变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199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模艳;现代汉语比喻造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松;汉语词汇化过程中的频率机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李慧敏;;“算了”的话语功能及其生成机制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彭家法;;合并次序和附加语结构的类型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李先华;;唐诗词语隐含义个案考察及相关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陈全静;;数词的紧邻连用与“一再”、“再三”的副词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孙银新;;黎锦熙的汉语构词法研究及其贡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赵蕾;;对词义性质的一些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3期
9 左杉;;现代汉语词和词汇的定义问题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10 薛凤生;;动补结构否定形式小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善涛;李敏;;基于信息库的新词词汇共性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2 罗思明;;词典使用技能教学的认知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谭景春;;关于由名词转变成的形容词的释义问题[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4 蒋雪;;现代汉语连动式复合词释义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温昌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释义问题的修订[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郑丽;;《新华字典》新旧版本“扌”部动词释义对比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洪飞;;浅谈中日同形词——贩卖与“尒X颉盵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林华东;;从闽南话复合词“同素异序”现象论汉语的类型学特征[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原新梅;;《现代汉语词典》3—5版对字母词语的语义类别和释义变化[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黎金娥;英语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吴为民;汉语性别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敬;试论茅盾《子夜》的语言艺术[D];河北大学;2007年
2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云美;《现代汉语词典》属性词收词与释义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满蕾;东北方言数字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支永碧;认知语言学:语言研究的新视角[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江结宝;喻体个性及其类别[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4 俞敏;汉藏两族人和话同源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01期
5 彭宣维;认知发展、隐喻映射与词义范畴的延伸——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形成的认知机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盛若菁;比喻研究中的误区例谈[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7 晋家泉;比喻法造词和词的比喻义——请任学良、史锡尧先生指教[J];滨州师专学报;1996年01期
8 苏新春;;计量方法在词汇研究中的作用及频级统计法[J];长江学术;2007年02期
9 杨昱华;对《现代汉语词典》后喻式名词及喻语素释义的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宋永培;苏宝荣;;按照词义的形象特征整理引申系列[J];辞书研究;198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宝勤;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伶楠;现代汉语双音词“X了”的虚化与词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洁;三字格新词中“谓p菝省痢羛荨痢备袷降挠镆褰峁购托薮翘卣鞣治鯷J];绥化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2 田文琪;评主从复合句语义结构分类法[J];中国俄语教学;1985年05期
3 殷宁;;浅谈英语双及物构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8期
4 孙淑芳;;言语行为动词的语义阐释[J];外语学刊;2009年06期
5 陆锦林;;“切夫语法”概述[J];当代语言学;1980年02期
6 于思湘;中国高校校名语义结构特征探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04期
7 刘国利;英语、俄语语义结构双向对比分析[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8 项菊;现代汉语两种特殊句式的界定[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王月会;浅论“N_1+在+处所+V+N_2”语义结构特征[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10 程琪龙;谓元·语义结构·概念框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颖;;颜色形容词的语义结构和“白”“红”的语义模型[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胡凤国;傅爱平;;汉语粘合式名词短语语义结构信息数据库[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许小星;亢世勇;;基于标注语料库的主谓谓语句的语义分析[A];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洪忻;任燕;;中软译星机器翻译系统翻译质量改进策略[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苏岚;;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6 许小星;亢世勇;;基于标注语料库的“被”字句语义分析[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吴晨;张全;缪建明;韦向峰;;自然语言语义理解下的信息检索模型[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周频;李艳;;学习词典的能产性特征——谈《朗文英语联想活用词典》的特色[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宁琦;;俄语非动词述体配价的研究[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璐;王景中;;基于HNC语境框架的文本相似度计算[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论语言学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李二占 苏军锋 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一部研究语言微系统的专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沈锡伦;语言中的类推现象[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4 刘延淮邋,
本文编号:1778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78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