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压制对语言异质现象的阐释
本文选题:压制现象 + 识解 ; 参考:《外国语文》2011年03期
【摘要】:构式是语言在心智中的基本表征方式,构式网络可以建构所有的语言知识,构式法亦能解析各类语言现象。一些非典型的语言和语言活用现象就可以通过构式压制而得到合理解释。构式压制产生于构式的意象图式,服从于构式的统领原则,即当一个词项与它的句法环境在语义上互不相容时,就会产生压制,使词项意义服从于构式义。构式压制过程需要进行认知识解,识解的过程也是构式压制和协同的过程。压制现象说明了构式的认知观、使用观和意义第一原则可以很好地解释被传统语法边缘化了的"异质"语言现象。
[Abstract]:Construction is the basic representation of language in the mind. Construction network can construct all linguistic knowledge, and construction can also analyze all kinds of linguistic phenomena. Some atypical language and language use phenomena can be reasonably explained by construction suppression. Construction suppression comes from the image schema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obeys the dominant principle of the construction, that is, when a word item is not compatible with its syntactic environment in semantic terms, it will produce suppression and make the meaning of a word subject to the construction meaning.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suppression requires knowledge solution, and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 is also a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suppression and cooperation. The phenomenon of suppression illustrates the cognitive view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use of view and the first principle of meaning can well explain the "heterogeneous" linguistic phenomenon which has been marginalized by traditional grammar.
【作者单位】: 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
【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认知模式与识解的相关性研究”(项目批号:2010-14-13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袁野;;构式压制、转喻和广义转喻框架[J];外国语言文学;2010年03期
2 严辰松;;构式语法论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刘宇红;谢亚军;;从构式语法看汉语成语的仿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谢应光;;构式语法与英语体义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6 袁野;;构式语法、语言压制现象及转喻修辞[J];当代修辞学;2010年03期
7 刘玉梅;;Goldberg认知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反思与前瞻[J];现代外语;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周敏;方宗祥;;“都是……惹的祸”构式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唐国平;李斐;;攀枝花专有名词的模因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3 姚颖;;“不要太×”的构式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4 王礼正;;两种复杂被字句的生成:句式糅合[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孙娟娟;;表突显结果的“V出O来”构式考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6 雷冬平;胡丽珍;;再论近代汉语双音虚词的概念叠加与词形整合[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陈景元;;现代汉语评价的跨域表达[J];北方论丛;2010年06期
9 邹春玲;任伟萌;;“着”字构式的转喻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0期
10 刘红妮;;“枕边风”的语汇化[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6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翼;复合动词和及物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8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汪玲玲;包含数目词的汉语四字格成语语义模糊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崔素玲;矛盾修饰法的认知分析[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7 顾海丽;“X就X吧”格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赵丹丹;现代汉语“管”字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赵丽哲;“S比NP还NP”构式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王俊平;“被+X”构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毓智;;构造语法理论关于construction定义问题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黎剑光;慎用“望*兴叹”[J];汉语学习;2000年06期
4 马志刚;;最简方案下语段及其中心语特征移交理论述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5 王寅;王天翼;;“AS认知方式”:隐喻等机制的统一解释——十五论语言的体验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刘玉梅;;“吧”族词形成的认知机制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汤梅;桂世河;;从语言学看广告中成语仿词的利与弊[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谢应光;;构式语法与英语体义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10 袁野;;动词意义、构式与体验式理解[J];外语教学;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莉君;陈明芳;;动词化现象的认知阐释[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叶清玲;;关于“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的不同阐释[J];外语学刊;2007年05期
3 王治琴;;同词反义的认知释解——“框架”与“识解”[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4 朱芸芸;;对“洋泾浜汉语”的文化阐释[J];法制与社会;2007年08期
5 余渭深;马永田;;同词反义的认知识解[J];外语教学;2009年04期
6 石本俊;;隐喻功能的多维思考[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马秋月;;基于空间关系看汉语中“前”的语义网络构建[J];科技信息;2009年14期
8 王红艳;;从创造相似性看隐喻的认知本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张伟;艺术文本的历史语境阐释[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10 李明;阐释的规则[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岚;;王希杰老师授课笔记摘录[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俊翔;潘绍典;;“显性语言现象”和“潜性语言现象”[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丁汉;;论“废话” 语言现象学札记[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4 赖忠先;;中小学教材中若干似是而非的常见语言现象评析[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熊卫;;正确对待传统语法翻译法[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6 李丕显;孙琪;;生态美学偏至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丽军;;认知能力与语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8 罗平;;一个不容忽视的语言现象—俄语缩略词[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认知视角对语篇语域的设定[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章雪苓;;由“语气”看传统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的异同[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亦文;认识解毒中药[N];大众卫生报;2003年
2 陈嘉明 厦门大学哲学系;从语言现象学看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周锦国 大理学院文学院暨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新意来自司空见惯的语言现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张巨龄;由一种语言现象想到的[N];光明日报;2000年
5 尚方;晋通:阐释成长奇迹[N];中国经营报;2000年
6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知识解答(28)[N];山西经济日报;2003年
7 金开诚;略说一些语言现象[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知识解答(27)[N];山西经济日报;2003年
9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知识解答(30)[N];山西经济日报;2003年
10 丁国强;阐释与敷衍[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业升;翻译中的识解运作[D];复旦大学;2004年
2 桑大鹏;三种《华严》及其经典阐释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寰鹏;左翼至抗战:文学英雄叙事的当代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海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范畴化:概念库的经验识解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王磊;圣经寓言故事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王海铝;意境的现代阐释[D];浙江大学;2005年
7 孟宪浦;苏轼诗学思想的生存论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徐来;《庄子》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任爱军;契丹辽朝前期(907~982)契丹社会历史面貌解析[D];内蒙古大学;2005年
10 邓联合;庄子“逍遥游”释论[D];北京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湘;基于兰盖克识解理论的“花园幽径现象”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世主;文学翻译中概念范畴的动态识解[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喻姗姗;《汤姆·索耶历险记》中省略的认知识解[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冰;层级反义关系的动态认知识解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祁静;英汉翻译译者识解差异性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6 刘玉红;关联理论对同义反复的阐释[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东平;基于突显、视角和辖域理论论李白《望庐山瀑布》和《静夜思》英译本的识解[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朱翠玉;对新疆7·5事件意义识解和构建的视角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江骅;英语独立主格结构的认知识解[D];西南大学;2010年
10 陈紫s,
本文编号:1783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83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