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差异与纳西语国际交流
本文选题:跨文化 + 差异 ; 参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摘要】:作为一种跨文化语言交流活动,纳西语国际交流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新时期三个阶段。纳西语言交流存在跨文化差异,具体表现为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语言的民族性差异,民族心理的差异等。遵循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的原则,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引入纳西族文化背景知识,开展各种语言实践活动,运用文化背景比较法等教学策略,有助于纳西语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Abstract]:As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y, Naxi languag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budding period, developing period and new period. There are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Naxi language communication, such as the differences of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nationality, and the differences of national psychology and so on.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mutual respect and mutual tolerance, Naxi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was introduced into textbook compilation and classroom teaching, various language practice activities were carried ou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comparison was applied to teaching strategies. It contributes to the success of Naxi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基金】: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项目“对留学生纳西语教学的教学资源研究”(GY100009)
【分类号】:H2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魏治臻;一部研究纳西族文字的词典[J];辞书研究;1980年01期
2 郭大烈;评《纳西象形文字谱》[J];思想战线;1982年03期
3 周宪;;跨文化研究:方法论与观念[J];学术研究;2011年10期
4 金少萍;日本民族学家对中国大陆的调查与研究[J];学术探索;1999年01期
5 ;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相关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02期
6 孙宏开;纳西语在藏缅语族语言中的历史地位[J];语言研究;2001年01期
7 姚介厚;;跨文化哲学的四个维度[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锡全;;燕刀“■”字新解[J];安徽钱币;1996年01期
2 张淑贤;文化意识与对外汉语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3 吕俞辉;;非汉语环境下的中国文化教学[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4 宋文娟;王坤茜;徐人平;;纳西东巴文字字素的形象构形分析与应用[J];包装工程;2010年04期
5 宋文娟;王坤茜;徐人平;;东巴文字省素和加素构形在四季文字图形化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10年08期
6 李永轮;;纳西族东巴文在现代民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包装工程;2011年14期
7 苏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8 周杨鹣;;从《古事记》试析纳西东巴文的原始性[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7期
9 彭志军;;东巴文字古籍农事技术信息的文化价值[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8期
10 陆华山;;浅析纳西语虚词的用法[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佳;;东巴经中与“茶”有关的常用语用字分析[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翁乃群;;被“原生态”文化的人类学思考[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井祥贵;纳西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曾小鹏;俄亚托地村纳西语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谢玲玲;以文化为核心的美国汉语教学模式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黄思贤;纳西东巴文献用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正勇;自然、神性与美[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钟耀萍;纳西族汝卡东巴文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胡文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及其文字学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悦;基于异体现象描述的东巴文字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和继全;白地波湾村纳西东巴文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淑芬;甲骨文与东巴文的意象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文思;跨语言视角的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3 宋文娟;东巴文字的构形艺术及其平面设计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杨晓媛;快速原型技术在彩雕黑陶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李佳;《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祝福语用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李晓亮;洛克《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艳花;纳西东巴文经书中省略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于晨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古诗文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姜鸿青;一般否定标记的类型学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雪玉;论东家话在苗语川黔滇方言中的地位[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孙宏开;;藏缅语动词的互动范畴[J];民族语文;1984年04期
2 陈康;;彝语支调类诠释[J];民族语文;1991年03期
3 李永燧;;缅彝语言声调比较研究[J];民族语文;1992年06期
4 孙宏开;论藏缅语的语法形式[J];民族语文;1996年02期
5 刘光坤;藏缅语族中的羌语支试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6 金少萍;白鸟芳郎与中国南方民族研究[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文志;王莉;;体触行为的跨文化差异的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胡庚申,申云桢;跨文化/国际交流语用研究二十年[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S1期
3 戴秋芬;;外贸函电写作中的文化差异[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03期
4 刘金保;周桂英;;从习语中透视民族文化的差异[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5 刘涛;姜忠平;;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在词汇中的投影[J];语文学刊;2008年01期
6 张小萍;;从跨文化角度探讨合同文字的翻译[J];价值工程;2011年01期
7 顾菊华;李绍芳;;对英汉亲属、社交称谓差异及其文化背景的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8 陈如心;;从汉英社会称谓语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9 肖才秀;中英文演讲之比较[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10 廖礼平;台湾小说中词的ABB式结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文才;;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荣生;;汉、英姓氏文化差异探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曹汀;;CS1之争:谁与争锋?——浅谈交替传译是否易于同声传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于辉;唐雪凝;;禁忌语的汉英文化透视[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维真;;跨文化概念隐喻和思维[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凌岚;;合作原则在口译中的作用新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林娜;;英汉民族审美心理差异及其语言体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胡翔;;海峡两岸词语差异及其原因——基于《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的词汇对比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洪文翰;刘叶红;彭永爱;;汉英民谚心理定势对比解读[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光飙;翻译是地方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速器[N];江苏经济报;2006年
2 江世震;纳西语言文化教材出版[N];云南日报;2007年
3 张悦;民族语言渐消亡 徒留声声叹[N];中国民族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王冰洁;对外汉语专业人才需求升温[N];中国人事报;2007年
5 许钧;译可译 非常译[N];文汇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张琨邋实习记者 李铎业;让更多纳西族孩子会说纳西话[N];西部时报;2007年
7 张巍;黑大留学生:汉语改变命运[N];哈尔滨日报;2007年
8 缪迅;大学生中文教育必须进一步得到重视[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9 任佩;东巴文——传承纳西族文化的象形文字[N];中国档案报;2001年
10 木仕华;第三届两岸三地藏缅语族语言暨语言学研讨会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国辉;英汉请求策略理论与实证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吴柏祥;《纽约时报》与《光明日报》英雄报道与跨文化身份认同的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林大津;跨文化言语交际:互动语用修辞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和继全;白地波湾村纳西东巴文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王建华;汉英跨文化语用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7 夏雪融;汉—英双语儿童语码转换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少萍;话语伦理学观照下的委婉语传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陈小慰;翻译研究的“新修辞”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方薇;忠实之后:翻译伦理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洁;中英恭维言语行为对比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2 吕洁;论译者的跨文化交际障碍[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潘小燕;中美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4 李旭清;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分析及外语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侯颖;口译译员的跨文化素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6 刘琳琪;社会文化视角下的英汉问候语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刘知洪;从跨文化传播角度看广告翻译[D];四川大学;2006年
8 依兰;中西网名社会语言学对比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祁青;从《四世同堂》看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动词差异[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单志文;联言命题的语言表达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896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89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