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西北话“给”字句形成的语法机制与类型意义

发布时间:2018-04-28 22:04

  本文选题:参数 + 西北话 ; 参考:《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摘要】:西北话"给"字句的特征是,"给"的同形复现、无双宾句及指人单宾句稀缺。这两方面都可以归结在参数上:焦点的线性设置及动词"给"的二价性。文章同时从"普-方-古"出发,系统地初步考察了同形复现这一综合句法现象的普遍性及其反映的汉语句法各层面间的相反相成的互补经济关系。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 of "Xiang" sentence in Northwest dialect is that the homograph of "Xiang" is reappearing, the unparalleled object sentence and the single object sentence are scarce. These two aspect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parameters: the linear setting of focus and the bivalent nature of the verb "give".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Fang-Gu",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syntactic phenomenon of homomorphic repetition and the opposite and complementary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Chinese syntax.
【作者单位】: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内蒙古丰镇市广播电视大学;
【基金】:新疆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现代汉语给字句研究”(BS060205)
【分类号】:H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薛宏武;现代汉语助词“给”的传息作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卢卓群;怎样自学与治学[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胡清国;“V得/不C”的强势与理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刘楚群;人际接纳与汉语称呼语[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熊仲儒;;汉语的被动范畴“给”[J];外语学刊;2006年02期

5 何晓炜;;语段及语段的句法推导——Chomsky近期思想述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5期

6 何晓炜;核心功能语类与汉英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石毓智;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及其缺陷——兼论语言能力的合成观[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黄忠廉;小句中枢全译说[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曹跃香;现代汉语“V+子/儿/头”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游舒;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方珍平;表达的认知量度观[D];复旦大学;2006年

7 邓永红;桂阳土话语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庆文;现代汉语名词谓语句的句法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2 于辉;英汉宾语移位现象对比[D];延边大学;2004年

3 刘辉;从生成语法看汉语动词同宾结构的句法归属[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向柠;湖南武冈方言被动句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占升平;湖南省常宁市方言处置句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谭晓平;汉语“被”字句的生成句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具珉正;汉语和韩语中数词的非数量用法比较[D];清华大学;2005年

8 夏焕梅;平山、灵寿、鹿泉“圪”头词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高玉敏;灵寿方言的晋语过渡性特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素宁;“两+N”结构的多角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兴隆;王道权;李敏;;“每(隔)+数量词+VP”表义离合的多维阐释[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杨庆华;李丹;;翻译过程思维模式的理性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刘向晖;维语词重音的节律栅及其参数[J];语言与翻译;2001年03期

4 薛宏武;董继和;;西北话“给”字句形成的语法机制与类型意义[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李意;;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具体操作时必须确定的参数[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10期

6 李林蓓;地质论文撰写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J];化工矿产地质;2002年03期

7 鲁华山;;《转换生成语法导论:从原则参数达最简方案》评介[J];黑龙江史志;2010年03期

8 杜芳,阳志清;儿童语言习得之语言场的物理、数学模型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9 佟晓辉;;翻译能力:特征与构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10 许敏;空主语参数和汉语的无主句[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尚晓明;人和世界语境中的言语行为建构与透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张立新;视觉、言语幽默的情感认知互动模式—幽默的功能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莫银丽;模糊学在翻译质量评估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05年

2 钱亮亮;HSK[初中等]能力维度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3 呙小明;语篇性的最佳平衡—一种翻译批评方法[D];重庆大学;2006年

4 孟涛;法律文本翻译质量的模糊评估模式[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5 李文芳;建立在“信、达、雅”基础上的翻译质量评估新模式[D];湖南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170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170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d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