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述补结构超常搭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9 00:09

  本文选题:述补结构 + 超常搭配 ; 参考:《湖北师范学院》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采用共时研究方法、学科理论渗透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述补结构超常搭配的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进行了描写和分析。首先文章对述补结构超常搭配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述补超常搭配与一般述补结构的区别与联系。述补结构超常搭配突破了语法、语义、语用、习惯搭配等诸多方面的常规,而一般的述补结构搭配可以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形成述补结构超常搭配。其次,以“小三角”的“表——里——值”为理论框架,根据“小三角”的语表形式的概念将述补结构超常搭配分为两类:一类是组合式述补结构超常搭配;另一类是粘合式述补结构超常搭配。然后,对这两类搭配的句法结构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组合式述补结构超常搭配的句法结构较粘合式而言,结构松散自由、补语变幻多样的结论。再次,,对两类述补结构超常搭配的语义关系分别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写、分析、对比,进而阐释了由此所带来的表达效果和语用价值。最后,将述补结构超常搭配与语言规范、语体、语境以及言语主体相联系探讨了述补结构超常搭配的运用问题。
[Abstract]: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syntactic, semantic and pragmatic aspects of supernormal collocation of predicate and complement structures by means of synchronic research method, subject theory penetration metho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supernormal collocation is defined, and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 between it and general structure are analyzed. The supernormal collocation of predicate and complement structure breaks through the conventions of grammar, semantics, pragmatics, habit collocation and so on, while the general structure collocation can be artistically processed to form the supernormal collocation of predicate and complement structure. Secondly, taking the "table-li value" of "small triangle"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small triangle", the supernormal collocation of the complement struc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the supernormal collocation of the combined declarative complement structure; The other is the supernormal collocation of the glued narrative complement structure. Then,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these two kinds of collocations is analyzed, and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the supernormal collocation of the combined declarative complement structure is more loose and free than that of the glued one, and the complements are varied and varied. Thirdly,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supernormal collocations is described, analyzed and contrasted, and the expression effect and pragmatic value are explained.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of supernormal collocation of predicate and complement structure is discussed by associating it with language norms, language style, context and speech subject.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静敏;与拈连格有关的词语超常搭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03期

2 张金平;形容词做宾语时的超常搭配与修辞[J];汉语学习;1990年01期

3 杨绍林;超常搭配在特殊语境中的修辞效果[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3期

4 任崇芬;从“黑开两朵忧郁的灿烂”想到的——谈谈非正常搭配的良莠鉴别[J];修辞学习;1994年02期

5 赵晨,肖青云;认知语境与超常搭配词组的语义推导[J];惠州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冯广艺;;词语超常搭配的语义特征[J];绥化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7 赫林,冯广艺;论超常搭配的变换及语用价值[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8 林晓;;超长搭配的积极作用[J];阅读与写作;2008年07期

9 盛书刚;词语超常搭配的“宜”与“不宜”[J];阅读与写作;1998年12期

10 谢明镜;;论流行歌曲歌词之超常搭配[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永强;;“张三追得李四直喘气”及其相关句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吕晓玲;;南安话的“遘”字补语[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傅爱平;;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译文的分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长丽;;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不对称的原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5 许小星;亢世勇;;补语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6 郭颖;;《诸病源候论》中活跃的构词语素浅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七届医古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邢红兵;;从分词的不一致性看汉语分词的难点[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罗燕萍;;谈现代汉语“V+到”结构的形式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林荣钦;;对当代流行歌曲中歌词低俗化现象的反思[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邹琼;;移就的语言结构形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正确使用“的地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2 甘谷县西坪初级中学 王玉平;从《围城》看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反规范[N];天水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邓凯;为育人之人创造优良环境[N];光明日报;2002年

4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吴娟娟;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程度副词偏误分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黎意;汉藏语述补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朴元基;《水浒传》述补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朱文文;现代汉语形容词状补语序选择机制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王进;语言类型学的词汇语义研究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童小娥;四类述补短语与位移事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8 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D];北京大学;1999年

9 金钟赫;现代汉语语序的认知机制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晓华;述补结构超常搭配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2年

2 曾学慧;《野叟曝言》述补结构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3 叶晨;“二拍”述补结构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4 刘金叶;宋代述补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启素;《齐民要术》述补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张毅;津巴布韦学生习得汉语述补结构的偏误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董乐乐;《佛本行集经》述补结构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8 包小金;现代汉语述补结构的认知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黎黎;述补结构之间的结构助词的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曹守平;《金瓶梅词话》述补结构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174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174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3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