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言隐喻认知思维共核研究
本文选题:汉英语言 + 本体隐喻 ; 参考:《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摘要】:文章借助莱考夫、束定芳等人的隐喻研究成果,从本体隐喻的角度,分析了汉英两种语言在用"身体化"隐喻表达同一概念的相似性,认为汉英两种语言在反映认知方面存在明显的共性,在最基本的语言认知思维方面同心共核。
[Abstract]:With the help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Lakoff and Tingfang et a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expressing the same concept with "body"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tological metaphor. It is believed that there are obvious commonalities in reflecting cogni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hat they are concentric in the most basic cognitive thinking of language.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蒋道华;英汉隐喻语用操作对比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朱晓红;从认知角度看“上”和“下”的方位性隐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6 贾玉娟;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与相悖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朱德发,温奉桥;非理性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J];北方论丛;2003年04期
8 张京菁;隐喻在词汇系统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谢红芳;从英汉习语看动物名称的隐喻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孙丹;绰号中见隐喻之美[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蔡若莲;;中国人伦关系的构建——《诗经》中禽鸟意象的探讨[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章宏;隐喻话语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2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4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5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窦东友;管理、技术与英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林源;《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珂;中英情感隐喻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孙厌舒;隐喻与文化——关于美国当代政治隐喻和经济隐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黄昱娜;经济类英文期刊中隐喻理解的有效途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4 和贞;从中外隐喻研究对比看德汉成语的隐喻结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5 何向花;时间在英汉词汇中的隐喻表征[D];浙江大学;2002年
6 王今;[D];浙江大学;2002年
7 师璐;从认知角度看空间隐喻[D];河南大学;2002年
8 张忠维;涌现及其内在机理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古大勇;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10 严先慧;关联与言语幽默理解[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婷婷;潘瑞祥;;常见汉英摹色词的寓意辨析[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年07期
2 杨修平;;民族文化视角下汉英语言句法特色差异赏析[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武咏梅;;跨文化交流中汉英语言思维的差异比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4 刘鹏;;英汉人体“部分——整体”转喻[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5 王丽;;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6 廉立华;冯卉;;英汉“愤怒”情感概念隐喻对比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7期
7 何桂红;;汉英颜色词“白”的文化学探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7期
8 张艳丽;蔡伟奇;陈珂;;浅析颜色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应用与对比[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9 王晓燕;;浅谈颜色词“红”与“黑”的英汉对比研究[J];海外英语;2011年07期
10 顾建敏;;汉英动物词汇的隐喻认知与文化映射[J];韶关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于辉;唐雪凝;;禁忌语的汉英文化透视[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郭富强;;古代汉英语言中的意合形合研究及其意义[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马跃珂;;汉语的“重复”与英语的“Repetition”[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小慰;;福建外宣翻译的现状与对策[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文斌;;汉英“一量多物”的认知索解[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莉娅;;英汉思维模式与文化差异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斌;;英汉比喻性表达的比较[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6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郭富强;;汉英语语篇连接性词语的差异及辩证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恩锋;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王建华;汉英跨文化语用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文婷;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时间系统的对比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曲赛;从《骆驼样子》及其英译本看汉英语言的语用特征[D];青岛大学;2012年
3 刘元元;汉英语言推广教材的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4 沈立文;《围城》话语结构中汉英意合与形合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徐小婷;现代汉语“花”词族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王会芬;汉英并列结构语序的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7 杨敏;目的论与口译中的文化差异[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丽娟;目的论关照下旅游文本的翻译[D];中南大学;2008年
9 刘婷婷;汉英语言中反义同形词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张妍;汉英文化词语差异的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182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18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