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宾构式论元角色语义特征论析
本文选题:双宾构式 + 元角色 ; 参考:《北方论丛》2013年06期
【摘要】:由双宾动词及其参与者角色相互匹配而构成的双宾构式"领属关系转移事件"是一个复合事件,由"有意转移"事件和"事物转移"两个事件整合而成,其典型意义是"施事者有意地把受事转移给接受者,这个过程是在发生的现场成功地完成的。"该认知模式由动词及其三个参与者组成,三个参与者分别是施事、与事和受事,双宾动词及其三个参与者角色的语义特征分别为:动词[+方向性][+途径性];施事[+有意识][+自主性][+可控];与事[+有生性][+终点性];受事[+具体][+抽象][+具体+抽象]。
[Abstract]:The double object structure, which consists of double object verbs and their roles matching with their participants, is a complex event, which consists of two events: intentional transfer event and object transfer event. The typical meaning is that "the giver intentionally transfers the patient to the recipient, and this process i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at the scene of the occurrence." The cognitive model consists of verbs and their three participants, who are agents, events and patients. Th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uble object verb and its three participant roles are: verb [directionality] [pathway]; agency [conscious] [autonomy] [controllable]; and matter [nature] [endpoint]; receptivity [concrete] [abstract] [concrete abstraction].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健惠;;先秦汉语受事前置句类型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胡德明;;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张孝荣;;汉语话题结构及其优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熊仲儒;;外围格的论元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胡寒婕;;用“标记理论”来解释中国学生英语口语存在的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吴娴;;“好容易”与“好不容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熊艳萍;;标记理论在旅游英语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9 董楠;周振峰;;方位词“里“”外”的对称与不对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10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栾育青;;两种“给”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艳林;;“差一点(没)VP”的歧义原因与分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会;;试论“不大+V/A”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赵明慧;李平华;;“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吴学辉;;说“好个N!”[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禀诚;;新闻标题的分句隐含[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栋;盛玉麒;;汉语否定极项(NPI)自动抽取研究[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王倩;“(形+名)+动”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晓;;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J];长江学术;2006年02期
2 高山;谭红;;论“吃了一+‘量词’+骨头”结构中动词与后接名词的语义关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3 华滢;;形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形容词的选择关系[J];语文学刊;2009年19期
4 陈金香;;程度副词语义、句法、语用研究[J];集宁师专学报;2009年03期
5 施春宏;;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J];中国语文;2001年03期
6 刘顺;语法和词汇关系的共时与历时透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周艳;;重庆方言动词重叠式的语义条件考察及语义特征[J];文教资料;2006年05期
8 戚东华;;现代汉语副词修饰名词现象的类型界定与差异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麻昌贵;;“台上坐着主席团”的语义特征分析献疑[J];铜仁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王洁;;表量级递推的“N中的N”[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源;黄良喜;;再探讨汉语实词的句法类别不定——从词类原型的语义特征出发[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谢英;;关于“NP+不+X+谁+X”句式[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3 沙润霞;;从双宾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双宾句的句法形式考察一类“动宾结构+宾语”句式[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毕玉德;程兰涛;;韩国语动词语义分类树的推导[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许小星;亢世勇;;补语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6 苏岚;;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7 付丽;;说“触电”[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殷国光;华建光;;《庄子》动词配价研究[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10 吕f^;;“把”字句的一种特殊隐含意义[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邢福义;“救火”一词说古道今[N];光明日报;2007年
2 屈哨兵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一树新花,,四面观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吴娟娟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留学生与本族人汉语程度副词使用情况浅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梅;阿美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及结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石德富;台湾卑南语构词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张景霓;毛南语动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楚芬;面向泰国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了”的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文雅丽;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刘文正;《太平经》动词及相关基本句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淑艳;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2 屈正林;现代汉语的状补可换位成分[D];南昌大学;2005年
3 王淑良;安化羊角塘方言被动句的句法[D];湖南大学;2006年
4 王璐;二十一世纪英汉新词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向柠;湖南武冈方言被动句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曾晓进;固定结构“不一定”的立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过国娇;《红楼梦》(前80回)量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惠静;及物性的典型效应[D];西南大学;2006年
9 李丽;《韩非子》介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冰洁;现代汉语短时时间副词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32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32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