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字和汉语的关系问题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8-05-02 07:58

  本文选题:汉字和汉语的关系 + 研究述评 ; 参考:《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文字和语言的关系问题是文字学和语言学共同面临的基础理论问题。在西方普通语言学的影响下,文字一直被认为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依附于语言。近几十年来,有学者开始反思“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这一带有逻各斯中心主义倾向的理论,以“汉字和汉语的关系问题”为突破口,重新审视我们的汉字观,争议颇多。 汉字和汉语关系问题的处理,关系到汉字的定性、定位,关系到汉语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方法等,这一问题的确定,对于制定语言文字政策、汉字汉语教学等具有指导意义,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文字和语言的关系,为文字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和方向。 本文对二十世纪以来有关汉字和汉语关系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历时考察,从宏观文言关系背景下的汉字和汉语关系问题研究、汉字和汉语关系具体研究的分歧、汉字和汉语关系微观研究的现状等三个维度对汉字和汉语关系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我们认为汉字和汉语是两种并行的符号系统,汉字和汉语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相互分离到紧密结合又逐渐游离的过程。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ing and language is a basic theoretical problem faced by both philology and linguis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general linguistics, writing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he symbol of recording language, and text is attached to language. In recent decades, some scholars have begun to reflect on the logos centrism tendency of the theory that "writing is the symbolic system of recording language" and tak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to re-examine our view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re is a lot of controversy.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is related to the qualitative and orient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related research methods of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so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is problem is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formulation of language and character policies,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so on. It is help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ing and language more accurately and to put forward a new subject and direction for the study of philology and linguistics. This paper makes a diachronic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makes a diachronic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context of macro-classical Chinese relation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pecific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icrocosmic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i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and some opinions are put forward: we think that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are two parallel symbolic system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of separation, close combination and gradual dissociation.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有光;发挥汉语拼音在语文教育上的作用[J];语文建设;1963年03期

2 吴峤;;略论汉语对汉字的制约[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3 刘缙;;谈汉字教学的“难”和“易”[J];世界汉语教学;1989年01期

4 江枫;;汉字并不难学——反对妖魔化汉字[J];汉字文化;2008年01期

5 赵明德;;汉字易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新路子[J];汉字文化;2009年02期

6 ;汉字与汉字教学研讨会侧记[J];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04期

7 施显生;“汉字难学论”与比较方法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11期

8 任溶溶;孩子读书[J];语文建设;1961年06期

9 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 1958年1月1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报告会上的报告[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8年02期

10 蒋仲仁;从教学看汉字难易[J];语文建设;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春敬;;汉字的发展必然要走简化的道路[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2 张飞鹏;;“一语二文”仍须努力[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3 徐德江;;走出“汉字难学论”的误区[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吕必松;;汉语教学为什么要从汉字入手?(发言提纲)[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陆丙甫;;全球化和汉语的优化[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6 苏培成;;评“汉字改革的屡战屡败论”[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李红;;汉语本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8 李广瑜;;当前汉语国际化的机遇、挑战及对策[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9 澄霄;;汉字在强势语言中的定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徐文堪;;马礼逊及其汉语研究简论[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庆环;“汉字难学”否 专家有新说[N];光明日报;2008年

2 张小明;变难为易巧施教[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3 卜兆凤 魏元石;拼音为先导 可以化难为易[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董兆杰;并无本质区别,却有效果差异[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许曦明;汉语的认同危机[N];文艺报;2008年

6 李长声;国语问题[N];东方早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刘茜;汉字与中华文化[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记者 隋玉涛;科研“铁人”曲万波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引起反响[N];大庆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孙海悦;外国读者需要怎样的“中国制造”?[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10 杨谷;手机汉字输入困境有望破解[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朴宣姝;学前对韩汉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ZIN YU MYINT(黄金英);缅甸小学本土化汉语教材建设探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彭_g;魏斯格贝尔的“母语和母语教育”理论及其对汉语汉字研究与教学的启示[D];复旦大学;2010年

4 单晓伟;秦文字疏证[D];安徽大学;2010年

5 董海樱;西人汉语研究述论——16-19世纪初期[D];浙江大学;2005年

6 何丽英(KATEMATU DUANGMANEE);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马瑞;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黄晓颖;对外汉语有效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MISS HATHAIKARN MANGKORNPAIBOON(龙伟华);泰国“汉语能力标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兴筠;汉字和汉语的关系问题研究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赵晋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字能力及其测试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伶娟;汉泰文字对比及对泰汉字教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4 陈淑玲;玛拉工艺大学生汉字学习情况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魏焯s,

本文编号:18330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330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4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