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命名性辞格
本文选题:象似性辞格 + 命名性辞格 ; 参考:《当代修辞学》2011年01期
【摘要】:本文把谐音、别解、仿拟等象似性辞格按其语用意图分为两类:旧型新释的阐释类和旧型新指的命名类。所谓命名性辞格即在表达某个所指对象时,不另造新词,而是寻觅旧型,将其改造为新型用于称述的现象。命名性辞格的理解过程可以利用"空间合成理论"来解释,但和一般的空间合成现象有以下区别:类属空间是语型空间;跨空间映射是后定的,由象似性原理硬性指派;合成空间以输入空间2为主要框架,输入空间1只是提供润饰。而命名性辞格的修辞效果主要是把玩语形的文字游戏,这也可以从空间合成过程得到解释。命名性辞格的语言表现形式有仅出现旧型、仅出现新型、旧型和新型共现三种,这与旧型与新型之间的联系紧密度有关。最后,我们还把"谐译"和"无意义飞白"现象纳入命名类辞格。
[Abstract]:This paper divides homonym, interpretation and parody into two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ir pragmatic intenti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old new interpretation and the naming of the old new reference. The so-called nomenclature is that when expressing a certain object, it does not create new words, but seeks the old type and transforms it into a new phenomenon used for description. The understanding process of nomenclature can be explained by "space synthesis theory", but it is different from general spatial synthesis phenomenon: generic space is linguistic space, cross-space mapping is postdeterminate, and it is assigned by iconicity principle. Synthetic space takes input space 2 as the main frame, and input space 1 only provides retouching. The rhetorical effect of naming figures is mainly playing the word game of form, which can also be explained from the process of spatial synthesis. There are only old forms, only new type, old type and new type coexisting in the language form of nomenclature,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Finally, we also put the phenomenon of "harmonic translation" and "meaningless flying white" into the nomenclatur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基金】: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B403)的资助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汪少华;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J];当代语言学;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善芳;概念合成理论与虚幻思维空间[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郭善芳;典故的认知模式[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王俭波;;从概念整合理论看常规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基于《人民日报》的语料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吴静,王局瑛,冯菊莉;概念整合理论与移就辞格[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王文斌;幽默言语解读的在线认知机制阐释[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徐采霞;委婉表达现象的认知语用特征[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齐振海;论“心”的隐喻——基于英、汉语料库的对比研究[J];外语研究;2003年03期
8 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4年01期
9 范朝秋;应用概念整合理论阐释漫画与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5期
10 李鑫华;论心智的内在属性在话语运用中的表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2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文斌;隐喻构建与解读的主体自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6 李莉;国俗语义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7 李敏;现代汉语非现实范畴的句法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9 寇福明;汉英谚语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关薇;现代日本语感情表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胜勇;[D];湖南大学;2002年
2 张建科;合成空间理论对语篇连贯的动态阐释[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敏;试论二价动词构成的双宾句[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董平荣;合成空间理论对“绝句”文本意义构建的认知解读[D];重庆大学;2003年
5 高磊;从认知角度谈隐喻及其意义[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6 周勤;隐喻的认知语言学与动态概念语义学诠释[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7 沈莉;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晶;汉语歇后语的意义构建与概念整合理论[D];重庆大学;2004年
9 辛燕;通感的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10 王星星;死亡委婉语之概念整合理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358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35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