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从视觉性差异看“看来”、“看似”与“看样子”的异同

发布时间:2018-05-04 00:24

  本文选题:“看来” + “看似” ; 参考:《汉语学习》2011年01期


【摘要】:"看来"、"看似"、"看样子"在词汇化程度、虚化程度和主观性强度上都有差异,这和三者的构成及观察特征有关。"看来"以非视觉性的观察为主,虚化程度最高,主观性最强,主要表达认知主体的推断;"看似"以视觉性观察为主,虚化程度最低,主观性最弱,侧重表达认知主体的观感;"看样子"的虚化程度和主观性强度介于两者之间,以表推测为主,观察也以视觉性非视觉性为主要特征。此外,三者的主观性表现也各不相同。
[Abstract]: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lexicalization, the degree of hypocrisy and the intensity of subjectivity,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composition and observ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 It seems that "the non-visual observation is the main factor, the vacuity is the highest, the subjectivity is the strongest, and the i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ubject is mainly expressed." the "seemingly" is mainly visual observation, with the lowest degree of nihilization and the weakest subjectivity. Emphasis is placed on expressing the perception of the cognitive subject, the degree of hypocrisy and the intensity of subjectivity of "appearance" are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main features of observation are visual non-visual. In addition, the subjective performance of the three is also different.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30年来汉语虚词的发展变化及其演化趋势研究”(项目编号:07BYY048)的一部分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宋红梅;;“V起来”句作为有形态标记的话题句[J];外语研究;2008年05期

2 张谊生;;“看起来”与“看上去”——兼论动趋式短语词汇化的机制与动因[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3期

3 姚婷;;衔接语“看起来”的语义功能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殷树林;;“NP(对象)+(状)+V+起来+AP”格式的句法构造[J];语言科学;2006年02期

5 余光武;司惠文;;汉语中间结构的界定——兼论“NP+V-起来+AP”句式的分化[J];语言研究;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荣;徐丽萍;;“超X”类词的来源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葛婷;;协同副词“一起”与“一齐”可替换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钟华;;“才”重读与非重读时语义、语用功能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吴振华;虚词与李义山近体诗所表现的情感与心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孔令达,傅满义;儿童语言中副词的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胡琪;;“却”与“倒”的语义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8 张丽;;试论格式“非……不可”及相关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9 何可;;说“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周守晋;“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的语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2 郝敏;;现代汉语“不+NP”结构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4 张明莹;;中级学生副词习得情况考查[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郝丽萍;昝红英;张坤丽;范明;;面向机器识别的现代汉语副词用法规则问题研究[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张瑞朋;;被字句跨标点句共享[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汪如东;;浅析“不差钱”[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朴镇秀;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量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祝东平;汉语时间感知模式与相关汉语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王晶;现代汉语实词句法功能的不对称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周丽颖;跟语序有关的几种句法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5 季安锋;汉语预设触发语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杰;汉语相似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褚俊海;汉语副词的主观化历程[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振羽;《三言》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鸿瑶;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阳;汉语能愿动词的习得与偏误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水香;“其实”的篇章功能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3 郭宁;唐代笔记小说副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高楠;副词“本来”的多角度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李红;准固定语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张文耀;趋向补语“起来”与泰语中的相关表述比较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7 朱福妹;“到底”类完结义动词的语法化[D];温州大学;2008年

8 林梓欣;现代汉语副词与泰语副词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合柱;“感冒”多角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颖;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对程度副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毓智;论汉语的结构意义和词汇标记之关系——有定和无定范畴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2 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J];福建外语;1998年02期

3 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J];汉语学报;2005年02期

4 何文忠;汉语和西日耳曼语中的附加语中间结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王蓓蓓;关于德语中间结构的基本特征[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何文忠;中动结构的界定[J];外语教学;2005年04期

7 曹宏;;论中动句的句法构造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3期

8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9 徐盛桓;语义数量特征与英语中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6期

10 邢欣;;视角转换与语篇衔接语[J];修辞学习;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冬平;胡丽珍;;时间副词“正在”的形成再探[J];中国语文;2010年01期

2 杨一飞;;浅论实义副词的形成[J];语言科学;2010年01期

3 郜毅;;论当代新闻摄影的主观化走向——以二○○九年荷赛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0年01期

4 张永清;;文学研究如何应对视觉文化的挑战[J];江海学刊;2010年01期

5 王婧;;论中国画艺术中的“虚”“空”之美[J];美术观察;2010年02期

6 刘伟;;相对化视角:木山英雄的鲁迅、周作人并行研究[J];齐鲁学刊;2010年01期

7 郭战涛;;论中国古代骈体小说的文体特征[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张绍全;;词义演变的动因与认知机制[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9 王敏;杨坤;;交互主观性及其在话语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10 王明树;;翻译中的“主观化”对等[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金生;;语法化与对外汉语虚词教学[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徐峰;;汉语第二语言多义虚词的认知建构[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朱选文;郭君平;方家杰;钟达川;李方印;;视频刺激加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激发阴茎勃起实验在诊断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应用(附853例报告)[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全炯俊;;对文学和电影的相互性:《活着》和《红高粱》的电影化考察[A];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张霄军;;主观性语义特征及其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存旺;马壮;张平;;构建和谐政府采购[A];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黄学建;;电视时代的审美机制:以“惊奇”重获“距离”[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8 朱选文;郭君平;李方印;方家杰;钟达川;;视频刺激加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激发阴茎勃起实验在诊断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应用(附853例报告)[A];2007年浙江省男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朱选文;郭君平;李方印;方家杰;钟达川;;视频刺激加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激发阴茎勃起实验在诊断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应用(附853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叶炯贤;李贤新;史本涛;;无创性动态阴茎海绵体测压诊断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243例)[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项江涛;文化娱乐需要认知的深度[N];学习时报;2010年

2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陆琦;冷酷笔触下的女性世界[N];美术报;2010年

3 记者 胡军;须一瓜长篇处女作《太阳黑子》探寻人的精神救赎[N];文艺报;2010年

4 姚广;辽宁联通:打造iPhone用户“家园”[N];人民邮电;2010年

5 李建军;海飞:略显感伤的温情叙事[N];文艺报;2010年

6 陈予;从故事出发,抵达生活[N];文艺报;2010年

7 ;雕塑中国[N];美术报;2010年

8 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杨立青;面对“世界”:从焦灼到从容[N];深圳商报;2010年

9 张思宁;视频时代的隐私权及其维护[N];辽宁日报;2009年

10 延婧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新闻摄影在主观性上能走多远?[N];中国摄影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斌宁;从视淫到奇观——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阶段性影像特征的视觉文化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

2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陈鸿瑶;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瑾;汉语主观视角的表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曹漱芹;汉语自闭症儿童视觉性语义理解机制的探索及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郑璇;上海手语非视觉概念表达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李咸菊;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8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许卫东;《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吴金花;中古汉语时间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之韵;现代汉语“V_感+来”式双音词的多角度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敏;“莫X”类揣测副词的历时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翟秋霞;“V成”的句法语义分析及“成”的虚化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慧;“意外态”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丽丽;“V个A”结构的分析和探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宁宁;汉语词缀“老”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瑜;费穆《小城之春》的文本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8 袁志刚;疑问代词“怎么”非疑问用法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王晓薇;“就NP”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10 邱沉香;“X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407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407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7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