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动词“前、进”“退、却”的对称与不对称
本文选题:上古汉语 + 前 ; 参考:《汉语学报》2013年03期
【摘要】:上古汉语中"前"和"却"表达以自身为参照的运动,"进"和"退"表达以他物为参照的运动,据此可以解释"前"与"进"、"退"与"却"在语义和句法上的区别。"进"和"退"具有较强的对称性,词义演变存在段的重合,句法上也呈现出一致性。"前"和"却"的对称性较弱,"前"多表方位,运动不具有持续性,而"却"不表相对位置关系,但能后接表示运动距离的补语。由于词义和句法上的不对称,"前"和"却"的反义程度较低,因而反义关系不稳固。
[Abstract]:In ancient Chinese, the movement of "former" and "but" expresses itself as reference, and "advance" and "retreat" express movement with reference to other objects, which can explain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differences between "former" and "advance" and "retreat" and "but". Advances and retreats have strong symmetries, lexical changes overlap and syntactic consistency. The symmetry of front "and" actually "is weak," "front" is multi-directional, motion is not persistent, but "but" does not show relative position relationship, but can be followed by a complement indicating the distance of motion. Because of the asymmetry of word meaning and syntax, the antisense degree of "front" and "but" is low, so the antonym relation is unstable.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编号:06BYY050) 第五十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上古汉语动词的语义内涵研究”(编号:2011M500983)的资助
【分类号】:H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红梅;程志兵;;《杜骗新书》词语补释[J];古汉语研究;2011年01期
2 杨逢彬;;《论语》语词琐记[J];古汉语研究;2011年02期
3 何洪峰;;“去”字可作时间介词辨[J];古汉语研究;2012年01期
4 真大成;;关于常用词“腿”的若干问题[J];语言研究;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魏金光;何洪峰;;介词“向”的语法化源义辨[J];汉语学报;2013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金花;;时间介词“去”的产生及演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王继如;;语词的潜在及其运动[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黄树先;;汉语核心词“足”研究[J];语言科学;2007年02期
4 何洪峰;;动词“去”向处所介词语法化的终止与回归[J];语言研究;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江影;;土拐话人称代词浅探——兼论上古汉语是否有格的变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2 郑作广;;上古汉语系词问题的思考与探求[J];河池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3 蒋敏;一个有待重加探讨和限定的古代汉语理论[J];皖西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4 侯玲文;;汉语朝鲜语“邑”“默”声系对应词考证[J];语言研究;2007年01期
5 徐世梁;;从音变过程看上古汉语与藏语的元音对应[J];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01期
6 汪大明;;上古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无标记转指[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肖永凤;;上古汉语状中偏正结构的特殊性[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5期
8 王为民;张楚;;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确定元音音位的方法商榷[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9 李瑾;;《周易》古经兼类词及其语义关系研究[J];语文学刊;2009年15期
10 康忠德;;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历史演变[J];理论观察;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万龙;;方位词“前”的歧义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潘悟云;;汉藏二族,,血肉相连——生物学与语言学的视角[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3 朱轶;;《说文解字》“田”部字小议[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林华东;;从闽南话复合词“同素异序”现象论汉语的类型学特征[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余光煜;;说“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齐林;;汉语系词“是”的研究综合论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魏德胜;;《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副词[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8 姚春花;张国平;;“毋吾以也”释义商榷[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9 李冬英;;《尔雅》标点二则[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罗智光;;试论古无次清音[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天津中医药大学 罗根海;力戒望文生义[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2 汪维辉;古人如何“吃饭”[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赵志研;从古代汉语的演变看民族关系的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9年
4 林华东;闽南方言的流播与闽台文化认同[N];光明日报;2010年
5 河南平顶山市二中 李晓红;中古汉语副词“分别”的虚化[N];学知报;2010年
6 李亚明;《尔雅》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坐标[N];社会科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芮东莉;上古汉语单音节常用词本义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杨作玲;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呼叙利;《魏书》复音同义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D];北京大学;1997年
5 张凡;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同义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国一姝;基于通假字的上古声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胡晓东;瑶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张亚蓉;《说文解字》的谐声关系与上古音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陈静;《史记》问句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曹凤霞;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李娟;上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达正岳;上古汉语数量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渠佳敏;上古汉语声调研究述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倩;从几组同义词的辨析看上古汉语词汇意义对句法功能的制约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黄成;上古汉语三组常用词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孙冬妮;上古汉语助动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张丽;上古汉语颜色词概述[D];四川大学;2007年
8 毛志刚;上古汉语因果连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赵岩;几组上古汉语军事同义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林琳;《礼记》成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40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40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