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研究看认知语言学、修辞学和语用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启发
本文选题:隐喻 + 认知语言学 ; 参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修辞学和语用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但由于各学科的研究目标不同,理论范式不同,其对隐喻的关注角度和程度也就不同。认知语言学是为了揭示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认知对语言结构和使用的影响;修辞学研究的是各种语言表达手段和方式对提高语言交流的效果;而语用学意在解释语言使用中的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之间的关系。作者提出,不同学科对隐喻的研究都是为了该学科的最终研究目标服务的,各学科对隐喻的研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它们之间可以形成互相启发和互相补充的关系和格局,一如这三个学科之间的关系。
[Abstract]:Metaphor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object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rhetoric and pragmatics.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t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different theoretical paradigms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eir attention to metaphor is different.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competence and cognitive competence, especially the influence of cognition on language structure and use. Pragmatics is intended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ual meaning and literal meaning in language use.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study of metaphor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serve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study, and that each discipline has its ow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that they can form a mutually enlightening and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and pattern.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disciplines.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研究”(项目编号:09BYY004)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束定芳;亚里斯多德与隐喻研究[J];外语研究;1996年01期
2 吕晶晶;Low.Graham;Z.Todd;A.Deignan;L.Cameron;;应用认知隐喻学的特征与趋势——《在真实世界中研究和应用隐喻》评介[J];外语研究;2012年05期
3 束定芳;隐喻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敏,潘明霞;莎剧中双关语的修辞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2 刘旺余;;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文体特征[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赵振洲;;论双关的界定及其与语境的关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甘翠华;;汉英成语修辞特点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周翔;;汉语合音词探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乐金声;汉语仿词与英语类比构词之异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高红云;英语修辞格的语用分析[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8 陈芙蓉;试论语境中的语义理解[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袁娅娅;李紫微;;公司章程的英语词汇修辞特征及其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张静;张萍;;大学英语整体语言教学下交际语境的应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学纯;;辞格生成与理解:语义·语篇·结构[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元元;;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隐喻的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于云玲;杨一博;;哲学视角中的隐喻——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5 胡世雄;;三一理论与国外修辞学——试谈三一理论的创新意义[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6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邹琼;;移就的语言结构形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晓辉;;语义双关修辞解读中的隐喻思维与认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晓辉;;双关辞格结构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娜;王玲娟;;从巴蜀菜名的独特视角品析中国文化底蕴[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建喜;隐喻对针灸学经典理论建构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化晓方;西汉散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玉凤(Nareerat Watthanawelu);明清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谢元春;女性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崔智英;电视访谈的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曾海清;现代汉语同语式全方位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向红;互文翻译的语境重构[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吴康茹;热拉尔·热奈特修辞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9 薛婷婷;我国对外报道新修辞情境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黄生太;《红楼梦》拟声词及其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敬;试论茅盾《子夜》的语言艺术[D];河北大学;2007年
2 万正辉;委婉语的三维视角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崴嵬;《围城》中人物描写的辞格运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文姣;“以水取譬”—从认知角度考察汉语中“水”的概念隐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琳;基于隐喻的产品形态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史谦;经济语篇中隐喻及其文化根源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吴琴;从象似性角度谈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尚蔚;最佳关联—李白诗歌中隐喻翻译的基本原则[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邵磊;大连时尚店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英雪;;汉英“味觉”隐喻共性分析[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郑亮;汪莹;;论计算机领域中的隐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吴恩锋;全晓云;;隐喻术语的定义与探讨[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8年04期
4 李异显;;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6期
5 赵雪莲;;从认知角度看量词“片”的名量搭配[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Z1期
6 谢洪欣;;浅析《游仙窟》中“心”的隐喻现象[J];语文学刊;2009年22期
7 张博;;浅析外国名著中的隐喻写作手法——以施托姆的小说《茵梦湖》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8 董达飞;;浅析隐喻的文化认知功能[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S2期
9 崔丹;朱殿勇;;英语教学中隐喻观的培养与英语水平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7期
10 闫丹辉;;对越南语“cu,
本文编号:18519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51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