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特指问与否定的相通性
本文选题:哪 + 特指问 ; 参考:《学术交流》2011年07期
【摘要】:特指问与否定的相通十分明显。就"哪"特指问而言,一方面,"哪里"和"哪儿"表否定时既可言他,用较强的否定语气表达不满或不屑等感情色彩,又可曰己,用较弱的否定语气表达自谦。另一方面,"哪+动"已词汇化为话语标记,成为表达否定的一种固化格式。"哪"作为疑问焦点的功能渐趋弱化,而否定的语用功能却越发凸显。这种由表疑问的功能,衰变成表否定语义的格式固化现象,源于"哪+动"否定用法的高使用频率。这不但诠释了词汇化的固化格式的形成原因,同时也体现了疑问句跟否定句在对命题真值否定功能的一致性,这一共性建立起疑问和否定的内在联系。
[Abstract]:On the other hand , " where " and " Where " are negative , they can not only make a statement , express themselves in a strong negative tone , express themselves with a weak negative tone , but also express themselves in a weak negative tone . In the other hand , " which + action "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a form solidification phenomenon in the negative meaning of the table ,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high use frequency of " which + action " negative usage . This not only explains the formation reason of lexical solidification format , but also reflects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question and the negative sentence in the negative function of the truth value of the proposition , which establishes doubts and negative internal relations .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C740022)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1552073) 哈尔滨师范大学预研项目(国家级)(SYG2009-10)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邱莉芹,邓根芹,顾元华;浅谈“哪里”的否定用法[J];常熟高专学报;2000年05期
2 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1期
3 陈红丽;;疑问代词“哪里”的否定用法[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殷树林;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健惠;;先秦汉语受事前置句类型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胡德明;;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张孝荣;;汉语话题结构及其优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熊仲儒;;外围格的论元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胡寒婕;;用“标记理论”来解释中国学生英语口语存在的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吴娴;;“好容易”与“好不容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熊艳萍;;标记理论在旅游英语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9 董楠;周振峰;;方位词“里“”外”的对称与不对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10 李晗韫;;古代汉语话语标记“说不得”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艳林;;“差一点(没)VP”的歧义原因与分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会;;试论“不大+V/A”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赵明慧;李平华;;“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学辉;;说“好个N!”[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禀诚;;新闻标题的分句隐含[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栋;盛玉麒;;汉语否定极项(NPI)自动抽取研究[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王倩;“(形+名)+动”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焦阳;现代汉语类词缀“坛”、“界”、“圈”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f^奕;谈否定句[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2 朱铭;关联推理中的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徐继明;否定疑问句与反问句不可混淆[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4 邱莉芹,邓根芹,顾元华;浅谈“哪里”的否定用法[J];常熟高专学报;2000年05期
5 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6 G.Andersen ,许家金;《语用标记和社会语言学变异》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7 吴福祥;汉语体标记“了、着”为什么不能强制性使用[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8 邵敬敏;间接问句及其相关句类比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9 刘钦荣 ,金昌吉;有“难道”出现的问句都是反问句吗?[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10 李一平;“什么”表否定和贬斥的用法[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盛桓;关于量词否定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年06期
2 戴金华;“动词+ラ+动词”否定句的形式和意义[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9年01期
3 祁玲;现代汉语否定句的语用考察[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4 陈琳;;法语否定句中不定冠词或部分冠词不用de代替的情况[J];法语学习;2003年05期
5 初相娟;;从含“から”的单句否定句的否定焦点看日语动词[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年S1期
6 李雨名;;形式否定实由肯定[J];技术与教育;2005年02期
7 袁立;;从一道高考题谈until用法[J];考试(高考英语版);2006年08期
8 陈林建;;并非否定意义的否定句[J];初中生之友;2007年Z3期
9 朱芝芝;;Step 1 Section A过关测试题(英文)[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07年16期
10 唐丽;;否定形式的肯定句的常见形式归纳[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霄军;杨云峰;;英语否定句的四种机译质量评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韦世林;;否定句的语形语用初探[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3 姚春花;张国平;;“毋吾以也”释义商榷[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4 徐琳宏;林鸿飞;杨志豪;;基于语义理解的文本倾向性识别机制[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栋;盛玉麒;;汉语否定极项(NPI)自动抽取研究[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6 施栋琴;王菊泉;;英汉同等比较结构对比与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杨瑞华;莫雷;;文本内容核实中情绪因素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梁银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语法问题札记[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9 康忠德;;《居都仡佬语否定句研究》提要[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10 徐为民;;现代西方逻辑哲学中的否定思想述评[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韦冬香;《五柳先生传》中否定句品析[N];中国教师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杨健;吴钦明:我是海边一粒沙[N];人民日报;2005年
3 刘悝;放飞思维之“筝”[N];中国教师报;2003年
4 通讯员 王其玲 记者 罗坚梅;岁末,,给“情绪”放个假[N];杭州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齐轶;基金宣传 “简单为美”[N];中国证券报;2006年
6 李敬泽;一个常识,以北北和董立勃为例[N];文艺报;2003年
7 李敬泽;一个常识,以北北和董立勃为例[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舒明;双重否定背后的自恋[N];文汇报;2003年
9 受访人:岳根·博思(法兰克福书展公司主席兼CEO) 采访人:李丽任江哲(商报记者);“危机”不会影响中国主宾国项目[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10 九江外国语学校 张西西;我在法属留尼汪岛教汉语[N];九江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莉;儿童和成人语法中的否定和否定辖域[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2 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全生;现代汉语焦点结构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王洪钟;海门方言语法专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佳璇;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询问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小穹;疑问代词语义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魏兆惠;两汉语法专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徐朝晖;《国语解》词汇语法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李晟宇;呢字疑问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林梅;不同时间间隔条件下高中生英汉否定句理解过程中的知觉表征特点[D];河南大学;2010年
2 陈建锋;现代汉语否定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花;英朝否定句对比[D];延边大学;2002年
4 李华;论俄语否定句[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5 蒋婷媛;NegOP假说:否定句的句法结构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6 李炎书;汉语儿童对全称量词否定句的理解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7 吉田泰谦;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8 安静;英语否定句的评价功能在三种文体中的比较分析[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9 王召军;论-n't[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胡丽;科技英语否定句中的信息传递功能[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520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52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