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结构省缩与词汇化

发布时间:2018-05-07 04:35

  本文选题:结构省缩 + 词汇化 ; 参考:《语文研究》2013年01期


【摘要】:语言演变中存在一种因结构省缩导致的词汇化,其类型约有近十种,往往形成跨层结构的双音虚词。文章通过分析"之后"等的形成过程,指出其词汇化是结构省缩的结果,并概括出了一些规律。结构省缩导致的结果本质上是成分序列本身表层的结构简化,最根本的动因是语言经济原则,机制主要有韵律和双音化、省缩内容的功能弱化消失、语义表达的焦点和重心所在以及特定的构式框架的压缩等。结构省缩与一部分词汇化的生发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身可以说是一种推动或导致有些语言演变的动因和机制。
[Abstract]:In language evolution, there is a lexicalization caused by structure saving and contraction. There are about ten types of lexicalization, which often form disyllabic function words with cross-layer structure. By analyzing the forming process of "after",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lexicalization is the result of structure saving, and generalizes some laws. The result of structural shrinkage is essentially the structural simplification of the surface layer of the component sequence itself. The most fundamental motivation is the principle of language economy. The mechanism is mainly rhythmic and bisyllabic,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constricted content disappears. The focus and focus of semantic expression and the compression of specific construction frame.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al shrinkage and part of lexicalization, which can be said to be a kind of motivation and mechanism to promote or lead to the evolution of some languages.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跨层结构的词汇化研究”(编号:10CYY030) 上海市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项目(编号:S30402)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设规划项目(编号:S118-0501)的资助
【分类号】:H146.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小枚;“核心”的流行与边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2 王倩;从复合句零主语指代看汉英语言思维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3 俞小和;;传播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戴媛媛;;《说文解字》“心”部字与常用简化汉字对应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徐晓宇;;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几个问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曹佳蕾;;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相关概念界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7 张睿海;孟娟;;生态农业开发的保障机制构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8 陈文武;;农民和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特征及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9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左慧芳;;建构主义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晋华;;试析影响法律监督的现实问题[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姜素红;;环境公平价值体系探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陈建先;;政府公共决策的利益博弈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徐大建;;社会公平、和谐与经济效率[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5 安卫华;;积极应对入世,建设信用政府[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6 井敏;;服务型政府概念辨析[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7 王立志;;企业培训体系建设[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郑伯承;;世界语与术语工作[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9 翁奕波;;论学术期刊的准商品属性[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10 王建军;;《汉字部首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2009)读后[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丁宇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法律探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迟君辉;国际流失文化财产返还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詹晓阳;基层政府面向信息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阶腾;我国大学学院运行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斌;论品牌名称命名翻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张永斌;论我国量刑程序的相对独立性[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应云总;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雅婷;诉前调解机制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马健;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安琪;企业文化视域中的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杨佳;浅析《训世评话》中的兼语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振红;;“好看”的词汇化及其词义发展[J];才智;2010年06期

2 毛向樱;;“所有”的词汇化过程探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3 宋娟娟;;定中式合成词词汇化研究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吴春兰;;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来看语法化[J];文教资料;2008年24期

5 丁冉;;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词汇化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6 薛宏武;闫梦月;胡惮;;主宾关联句、偏离成分及其词汇化问题[J];语文研究;2011年03期

7 谭毅;;“好不好”的虚化问题[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王伟;;论“在”的语法化[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9 张明友;;“V不得”的词汇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7期

10 李爱菊;;“才怪”的词汇化过程与机制[J];语文学刊;2010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3 王世凯;;动宾式时量动词“为期”的生成[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黄新祥;;词类转换机制的认知语言学诠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范锋;;范畴化与词汇空缺汉英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王向征;曾红玲;刘思耘;;汉语不同结构惯用语的听觉词汇化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汪如东;;浅析“不差钱”[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8 应学凤;;“不大”词汇化试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邵志洪;;英汉拟人法使用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芳;;“上去”的虚化进程及其成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董秀芳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法化研究:争议与发展并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陆俭明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教授);极富创新性的方言词典[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谢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回眸2010汉语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刘云 饶琪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叠形式研究彰显问题意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肖晓晖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由合至离:语言的类推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春兰;英汉运动事件语义编码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王品;人称系统中词汇与语法的互补[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秋杨;汉英思考类动词语义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江傲霜;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亓文香;汉语典故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卡丽娜;乌汉语词汇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吴芳;粤东闽语-n、-η韵尾的方言地理类型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田田;与代词“并入”相关的双音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崇;像义动词到测度类语气副词的语法化[D];河南大学;2009年

2 李泽娟;典型性对词义变化的影响及其认知理据[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黎婷婷;语义演化的典型理论分析[D];西南大学;2007年

4 李桂东;现代汉语动宾式动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杨龙秀;名词动化的动因、条件及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雪丽;河南省中原官话尖团音的发展演变情况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7 魏丽;偏义复词的功能与认知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韦皓;“据说”的词汇化问题和相关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范宁;“何X”的词汇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崔贵兵;“V不C”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554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554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1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