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习语变异理论及其阐释力问题

发布时间:2018-05-09 14:32

  本文选题:习语 + 凝固性 ; 参考:《外语研究》2011年06期


【摘要】:习语的形式和语义结构凝固性是其最显著的特性。但在日常话语中常常可见其灵活转用,而且许多还成为了规约化的变体。习语是何以变异的因此成为研究人员一直关注的焦点。他们在句法、语义、语用以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提出了各自阐释习语变异的理论模式。本文对这些理论模式进行了述评,指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阐释力值得重视。
[Abstract]:The form and semantic structure solidification of idioms are its most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it is often seen in the daily discourse of flexible conversion, and many have become a variant of the rules. Why idioms are mutated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for researcher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yntax, semantics, pragmatics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y put forward their theoretical models of idiom vari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se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worthy of attention.
【作者单位】: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倩;;词义演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取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杨超;;异形成语的整理与辞书编纂[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张辉;认知语义学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12期

4 张辉;季锋;;对熟语语义结构解释模式的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09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联荣;词义引申中的遗传义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2 金艳艳;汉语语义单位的新成员——意味[J];辞书研究;2003年02期

3 张辉;论空间概念在语言知识建构中的作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4 赵应铎;从词与词的组合上划分多义词的义项[J];江淮论坛;1994年06期

5 朱风云;张辉;;熟语语义的加工模式与其影响因素[J];外语研究;2007年04期

6 邵文利;古汉语词义引申方式新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苏宝荣;汉语词义演变规律新探——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词汇研究成果的借鉴作用[J];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8 高守纲;词义引申的根据和方式[J];天津师院学报;1981年02期

9 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1期

10 葛本仪 ,杨振兰;词义演变规律述略[J];文史哲;199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金国;语言问题的理论思索[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陆仁昌;语言符号与语言机制问题补疑[J];皖西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易匠翘;比拟的语用机制[J];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丰国欣;语言僵化的发生机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龙国富;姚秦译经中疑问句尾的“为”[J];古汉语研究;2003年02期

6 周锦国;“S比N还N”结构式的修辞学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3年02期

7 许艳平;张金城;;变异性“V成”结构中A、B之间的语义关系[J];孝感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李莹;;汉语个体量词产生的机制与动因[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9 孙田歌,张蒲荣;试论完善普通话水平测试机制的有效途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陈海波;上世纪后20年比喻研究综述[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新祥;;词类转换机制的认知语言学诠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孙飞凤;;论会话含意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力[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张德明;樊丽;;郑颐寿先生的语体风格论[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4 麦里筱;;汉文字体系的形态变换机制[A];夏商周文明研究·六——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艳;施春宏;;外来词语义的汉语化机制及相关问题[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窦丽梅;;语言反省:现代文化秩序的内省机制[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8 ;认知视角对语篇语域的设定[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周彩莲;;成语中的“一”[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10 宋潇潇;;交际意图与认知语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贤德;句管控下的“V成”结构及相关小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芳;粤东闽语-n、-η韵尾的方言地理类型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3 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张晓涛;现代汉语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的相通性及构式整合[D];吉林大学;2009年

5 马文;汉语会话中的照应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孙寰;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李金凤;“评价—顺应”视角的读者定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桂东;现代汉语动宾式动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张雪丽;河南省中原官话尖团音的发展演变情况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邱崇;像义动词到测度类语气副词的语法化[D];河南大学;2009年

4 蒋勇军;叙述在认知中的功能与机制[D];四川外语学院;2009年

5 黄新祥;词类转换的认知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6 李泽娟;典型性对词义变化的影响及其认知理据[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吕细华;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中的语用含糊策略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杨璐;全身而退:竞选辩论中回避的顺应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9 廖伶俐;从语用学角度研究交际中的模糊语言[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枫;汉语中移位现象的语用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663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663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e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