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酸汤话的演变与归属
本文选题:湘西南酸汤话 + 演变 ; 参考:《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6期
【摘要】:湘西南酸汤话是酸汤苗说的汉语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南地区会同、靖州、通道等地。湘西南酸汤话是当地苗族居民向汉人学习湘语过程中形成的中介语,在演变过程中受到了官话和赣语的影响。湘西南酸汤话属于湘语。
[Abstract]:Acid Tang dialect in southwest Hunan is a Chinese dialect spoken by Tang Miao. It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southwest Hunan province, Jingzhou, passageway and other places. Yuetang dialect in southwest Hunan is an interlanguage formed by the local Miao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Xiang language from the Han people, which is influenced by the Mandarin and Gan languages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Hunan Southwest Acid Tang dialect belongs to Xiang dialect.
【作者单位】: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语言接触视角下的湘西汉语方言研究”(10YJC740086) 湖南省湘西民族语言研究基地
【分类号】:H1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鲍厚星,陈晖;湘语的分区(稿)[J];方言;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萍;湘西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雄;酸汤话内部差异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刘光明;《颜氏家训》的被动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力量;肖应平;;“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5 卜师霞;《史记》中“看”义类单音动词的历史比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高永安,张俊;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汉语阐释[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7 高永安,康全中;“做”“作”两个字的关系[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8 丁崇明;语言演变的过程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9 李蓝;大方话中的“倒”和“起”[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4期
10 冯亚丽;贾岛诗歌用韵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荣光启;;句法转换:从古典诗到白话诗[A];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蒋仁萍;;古代汉语代词“之”的回指用法与语序的互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应学凤;;右文说与语音象似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朱其智;;“由”字句的语篇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6 赵爱武;;《诗经》“有+S”式考辨[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7 高永安;;汉藏语系语言诗歌押韵情况简析[A];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廷玉;赣方言特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2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彭兰玉;衡阳方言语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罗昕如;湘南土话词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卢小群;湘南土话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8 孙伯君;宋元史籍中的女真语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秀芹;《经典释文》中的舌音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力立;浅论ABB式形容词[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唐昌曼;全州文桥土话研究[D];广西大学;2001年
4 周建国;唐洋方言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5 白静茹;大同方言的入声[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衍军;泗水方言语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于峻嵘;《荀子》句式考察[D];安徽大学;2001年
8 戴红亮;“女”部字语义与文化内涵透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新民;清代“说文学”专著之书目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2年
10 张小英;《切韵声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桥本万太郎;现代吴语的类型学[J];方言;1979年03期
2 梁德曼;;四川省渡口市方言的现状和未来[J];方言;1985年04期
3 黄雪贞;;西南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1986年04期
4 熊正辉;官话区方言分ts t■的类型[J];方言;1990年01期
5 施其生;广州方言的介音[J];方言;1991年02期
6 王福堂;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的归属[J];方言;2001年02期
7 李启群;湘西州汉语与土家语、苗语的相互影响[J];方言;2002年01期
8 鲍厚星;湘南东安型土话的系属[J];方言;2002年03期
9 李星辉;湖南永州岚角山土话音系[J];方言;2003年01期
10 谢奇勇;湖南新田南乡土话同音字汇[J];方言;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胡松柏;赣东北汉语方言接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谢奇勇;湘南永州土话音韵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彭泽润;衡山南岳方言的地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星辉;湘南土话与湘南瑶语的接触和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彭建国;湖南通道“本地话”调查[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彭巧燕;新晃汉语与侗语之间的相互接触和相互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林素娥;湘语知三章组今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霞;西南官话语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曾春蓉;湖南洞口县黄桥话的语音研究及其系属问题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龙薇娜;绥宁湘语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冬香;浏阳方言的“到”[J];韶关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许征;汉字的产生、演变与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黎传绪;部首“冫”的解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晁瑞;;介词“向”对“问”的替换——兼谈方言介词“问”的历史演变[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5 杨国旺;;网络词汇的演变及发展趋势[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白云;;20世纪以来现代汉语表“外貌形状”类词汇演变研究——以《国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01期
7 王树平;;浅谈“文”“献”二字的演变[J];青年文学家;2009年06期
8 金毅强;;英语标点符号的系统性演变——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6世纪[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年03期
9 盖林海;河北平山方言语音系统简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周长银,张法科;TG理论中WH移位限制的演变[J];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汉语否定词的“实质”与演变[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曾献飞;湘南官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于飞;两汉常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孟晓妍;若干组先秦同义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杨世铁;先秦汉语常用词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6 张建军;河州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进军;中古入声字在湖南方言中的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瞿建慧;湘语辰溆片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彭小琴;《六度集经》语素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慧芳;《汉书》同义词先秦两汉演变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柳情;株洲县方言与中古语音系统的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刘杰;《红楼梦》惯用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肖科见;典故词语意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再纳汗;《突厥语大词典》生药词汇的演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6 邹晓鹏;《汉语大词典》第5-12卷含“和”词语的语义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史俊;《广韵》异读探讨[D];苏州大学;2005年
8 邱峰;《颜氏家训》反义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胡晶莹;成语用词特点及演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徐昂;壮语新闻传播与壮族社会的演变[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66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66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