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的主观赋量功能及其语义基础
本文选题:V个NP + V个VP ; 参考:《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03期
【摘要】:万能量词"个"的表意功能非常复杂,某些语境中的"个"已由以"客观计量"为主要功能的成分演化为以"主观赋量"为主要功能的成分。值得注意的是,"个"的"主观赋量"功能或者说"个"所表述的主观情态义在不同的结构中有所不同,甚至其"量"的特征截然相反。"吃个饭、聊个天"之类的"V个NP"结构明显含有把事情"往小里说"的意味,即具有"主观小量"特征;而"喝个痛快"之类的"V个VP"结构则含有把程度"往高里说",也即把事情"往大里说"的意味,具有"主观大量"特征。"V个NP"的"主观小量"特征与"V个VP"的"主观大量"特征的形成,其实都与"个"的个体化功能有关。"V个NP"中的"个"的主要功用是将事物个体化,"V个VP"中的"个"的主要功用是将性状个体化。将事物个体化与将性状个体化所需认知程序的不同,是"V个NP"和"V个VP"形成"反向"的主观情态义的关键。同一语言形式的语义内涵相同或相关,却会因语境的不同而生发不同的表意功能,是很常见的语言现象。
[Abstract]:The ideographic function of omnipotent quantifier "individual" is very complicated. In some contexts, "individual" has evolved from an element with "objective measurement" as its main function to one with "subjective quantity" as its main function.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function of "subjective assignment" of "individual" or the meaning of subjective modality expressed by "individual"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structures, and ev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uantity" are quite opposite. " The "V NP" structure, such as having a meal and a chat, obviously has the meaning of saying things to a small extent, that i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subjective small quantity"; And the "V VP" structure, such as "drink up", has the meaning of "speaking to the highest level," that is, "saying things to the greater." The "subjective small quantity" of "V NP" and the "subjective mass" feature of "V VP" are formed. The main function of "V NP" is to individualize things, and the main function of "V VP" is to individualize characters. It is the key to form the subjective meaning of "reverse" of "V NP" and "V VP" to form the subjective meaning of "V NP" and "V VP". It is a very common language phenomenon that the semantic connotation of the same language form is the same or relevant, but different ideographic functions occur due to the different context.
【作者单位】: 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2 唐翠菊;;“是”字句宾语中“(一)个”的隐现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2期
3 杉村博文;;量词“个”的文化属性激活功能和语义的动态理解[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3期
4 周清艳;;特殊“V个N”结构对VN的选择和制约条件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仕平;;《初刻拍案惊奇》带助词的述补结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2 李振中;肖素英;;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来源问题研究[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3 邓媛媛;廖巧云;;“V+个+VP”构式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惠红军;;汉语量词超常搭配的动因分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理论与方法[J];对外汉语研究;2009年00期
6 俞建梁;黄和斌;;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述评[J];英语研究;2006年02期
7 许培新;;《聊斋俚曲》“V+(一)个+VP”结构研究[J];东岳论丛;2013年04期
8 王虎;张芹;;近代汉语助词研究综述[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9 周纯梅;;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综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10 张谊生;;现代汉语“把+个+NP+VC”句式探微[J];汉语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4 步连增;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量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吕红梅;现代汉语量词“个”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王姝;紧缩及其句法语义后果[D];吉林大学;2012年
7 王倩;现代汉语增量与减量构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9 宛新政;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李敏;现代汉语非现实范畴的句法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仝秋红;博爱方言的代词系统[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向颖;基于致使范畴的现代汉语“使”字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刚;现代汉语“V个VP”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媛媛;“V+个+N”结构的多角度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黎黎;述补结构之间的结构助词的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柔冰;现代汉语概数助词“把”、“来”、“多”的用法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杰;“一个”的非计量用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娜;台营方言的主观性标记“一个”[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琴;现代汉语述宾式离合词离析形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世亮;《鲁迅全集》白话文的量词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朝奋;《虚化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年04期
2 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3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4 曹广顺;说助词“个”[J];古汉语研究;1994年04期
5 游汝杰;补语的标志“个”和“得”[J];汉语学习;1983年03期
6 邵敬敏;“动+个+形/动”结构分析——兼与游汝杰同志商榷[J];汉语学习;1984年02期
7 祝克懿;析“动+个+形/动”结构中的“个”[J];汉语学习;2000年03期
8 邵敬敏,刘焱;论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测方法[J];汉语学习;2001年06期
9 杉村博文;;论现代汉语“把”字句“把”的宾语带量词“个”[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1期
10 张伯江;李珍明;;“是NP”和“是(一)个NP”[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荣华;;主观量相关问题探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罗荣华;;位移动词“至”“到”“达”与主观大量[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罗荣华;;宜春方言的主观量表达研究——以上高话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罗荣华;;赣语上高话的主观量表达[J];汉语学报;2011年02期
5 罗荣华;;赣语上高话的主观量表达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李宇明;“一V…数量”结构及其主观大量问题[J];汉语学习;1999年04期
7 杨艳;表让步的“就是”与主观量[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罗荣华;刘英;;位移动词“至、到、达”与主观大量[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陆丹云;;个体化——语言异质性研究的新途径[J];外语研究;2011年02期
10 常虹;;动词、形容词复叠与主观量表达[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辉;现代汉语事件量词的语义和句法[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俊和;现代汉语“X+们”的语义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周清艳;现代汉语中“V个N/VP”结构与隐性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陈淑梅;鄂东方言的量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瑾;汉语主观视角的表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静;数量象似性视野下的汉语重叠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韩栋;“哪怕”的多角度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3 刘宁;句末复合语助词“罢了”考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4 祁杰;与“V+个+X”结构相关的主观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刘靖;“一直”与“总”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罗树林;“竟然”类语气副词语用功能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金莹;多功能副词“就”的多维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8 陈薇;一种现场描写方式[D];吉林大学;2008年
9 罗够华;集合名词受个体量词修饰现象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宁;类固定短语“X来X去”格式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868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86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