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切韵指掌图》德韵四配试释

发布时间:2018-05-17 20:24

  本文选题:《切韵指掌图》 + 《声音唱和图》 ; 参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摘要】:宋代《切韵指掌图》里,德韵开口字四配曾、臻、止、流摄,分别代表了文献音(配本摄阳声韵)和时音的四个层次。德韵配臻摄的"-k、-t混并为-t"后来与共同语臻、曾、梗摄三四等入声的"-k、-t混并"合流,从而形成了中古-k尾系统分化为"-k∶-t"的近代早期新格局。德韵配止摄则是共同语口语音入声舒化"宕、江、通摄(-η/-u)∶曾、梗摄(-η/-i)"不对称格局影响下的产物。现代方言材料表明,德韵配流摄代表了方言口语音的底层。
[Abstract]:In the Song Dynasty, the opening characters of Deyun, Zhen, Chun, and Liu respectively represent the four levels of literature sounds (including the original phonetic rhyme of Yang) and the tone of time. Deyun's "-kan-t mixing" was later combined with the common saying "-kan-t mixing", which was then combined with the "-khu-t mixing" of the third and fourth acoustics, thus forming a new pattern in the early modern times in which the mid-ancient -k tail system differentiated into "-k: -t". The result of the dissymmetry pattern is that the tone of the common speech is changed into "slow down", "Jiang, Tong Yi-畏 / -U": Zeng, Chen-畏 / -i). The modern dialect materials show that the phonetic combination of German rhymes represents the bottom layer of dialect pronunciation.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文学院;
【基金】:深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QNCG23)
【分类号】:H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红;;《切韵指掌图》入声问题再探[J];汉字文化;2009年03期

2 周世箴;;论《切韵指掌图》中的入声[J];语言研究;198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毅力;;黄佐近体诗用韵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彭建国;湘语果摄字的历史层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蒋雯;;从《兵要望江南》的押韵特征看作者所属时代[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李慧敏;江淮官话的归属与特征研究概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李文静;杨超;;从“我”说起——四川话■声母来源探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徐麟;《太素》灵溪精舍抄本校勘价值举隅[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曹强;王玉鼎;;古疑影母在海原方言中的演变[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李婷;;安康汉滨方言的“到”[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9 梁春胜;曹植集校读札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陈祝琴;;陈独秀“中国古代语音有复声母”说平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文涛;^僷,US吉;藤崎博也;;基于F_0曲线生成模型的几种吴语方言声调系统的分析[A];第七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语音学前沿问题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李明;蔡莲红;李勇;宇航;;普通话与聊城话的声学特征对比及转换[A];第七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语音学前沿问题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寸熙;白正道;朱晓农;;毛南语中的鼻音对立[A];第七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语音学前沿问题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陈桦;文秋芳;李爱军;;语音研究的新平台------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音数据库[A];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麦耘;;广西藤县岭景方言的去声嘎裂声中折调[A];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林双萍;;谈汝城话[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曦;;明代南京作家南曲用韵研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8 王进安;;论韵书编纂中对“旧韵”的传承——以《韵学集成》和《洪武正韵》为例[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子君;;《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撰著年代献疑——略及毛晃父子生平之查考[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梅;广西融水诶话声调形成的优选论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2 王仲黎;祁阳方言语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陈瑶;徽州方言音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薄守生;郑樵小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邓凤民;汉藏语系语言差比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梁盛平;赣南客家传统民具设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7 王怀榕;茶洞语的汉语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张忠堂;汉语变声构词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9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淼;慈溪方言语音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2 张艳华;《四声通解》今俗音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赖华平;来宾小平阳侬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禚韬;龙口方言与普通话“儿化”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仝欣;中古阳声韵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演变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余瑾;方言电视节目的困境与思路[D];南昌大学;2010年

7 詹纯;吉安采茶戏音韵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王金旺;杨慎古音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欧文艳;沈宠绥音韵学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10 林文;《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多音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侍建国;官话德、陌、麦三韵入声字音变[J];方言;1996年03期

2 刘晓南;宋代文士用韵与宋代通语及方言[J];古汉语研究;2001年01期

3 黄勇;“汉语-t尾最后消失”说[J];古汉语研究;1996年01期

4 孙建元;论研究宋人音释的意义和方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5 刘青松;宋元时期入声韵尾的消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6 李无未;南宋《九经直音》俗读“入注三声”问题[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7 薛凤生;;试论等韵学之原理与内外转之含义[J];语言研究;1985年01期

8 周世箴;;论《切韵指掌图》中的入声[J];语言研究;198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兴锋;大都剧韵所见《中原音韵》两韵并收字[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2 田业政;从桓欢韵看《中原音韵》的基础方言[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3 侯敏;有关我国语言地位规划的一些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04期

4 陈姗姗;;《中原音韵》知庄章三系声母的分合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6期

5 金欣欣;《中原音韵》音系有入声证[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金欣欣;《中原音韵》作者周德清的政治倾向[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桑宇红;;知、照组声母合一与知二庄、知三章对立——兼论《中原音韵》知庄章声母的分合[J];语文研究;2008年03期

8 孟爱华;;《中原音韵》研究概述[J];语文学刊;2009年23期

9 权容浩;浅谈南戏曲韵研究中的韵书问题[J];艺术百家;2000年03期

10 傅林;;论确定《中原音韵》基础方言的方法[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雅玲;;方言区(香港)普通话教材编写原则初探[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2 汪平;;正确处理方言与普通话关系刍议[A];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邱尚仁;;方言特殊语汇的文化价值——南城方言特殊语汇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戴远君;;《中国EFL学习者常见英语错误词典》编纂的几点设想[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梁玉璋;;福州方言[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6 苏珊;打西阿且;;彝语存在结构初探[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7 陈章太;;北方话词汇的初步考察[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8 周轶;;普通话儿化音的测试和培训对策[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何彦杰;;方言区(武安)人员普通话学习过程中语音进阶研究[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白云;;方言区人普通话声调的学习——以广西桂北平话区人为例[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单位河州中学 党志才;试谈临夏语区“普测”语音难度[N];民族日报;2010年

2 胡小平;凉山彝寨的婀娜风情[N];中国民族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丰捷;看语言怎样影响生活[N];光明日报;2010年

4 杨贺卿;重塑赤峰人的自信[N];赤峰日报;2010年

5 姚大力;谁来决定我们是谁[N];东方早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朱旺龙 整理;我市入选第三批省级“非遗”项目[N];闽北日报;2009年

7 周耀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汉语方言统一路径:从“书同文,文不同音”到“文同音,语同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任国征;连展、善连和碾转是同一食物?[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叶宝奎;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N];人民日报;2001年

10 任明;两大方言比较研究的成功尝试[N];中华读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军;元代汉语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董建交;明代官话语音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柴国珍;山西戏曲剧种文化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俊芳;汉语方言形容词重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王海燕;江苏省北部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分界再论[D];苏州大学;2007年

6 张燕芬;中古阳声韵韵尾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读音类型[D];山东大学;2009年

7 胡斯可;湖南郴州地区的汉语方言接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屈哨兵;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许們;中古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秦曰龙;清抄本《五音通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秀梅;《皇极声音文字通》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昀;试论汉语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关系[D];天津大学;2008年

3 喻黎;仙桃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桑宇红;中古知庄章三组声在衡水市的读音类型[D];河北大学;2001年

5 胡蓉;元代少数民族诗人耶律楚材、萨都刺诗歌用韵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6 许维维;汉语重叠式状态词范畴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孙号龙;临沂(罗庄)方言初探[D];苏州大学;2008年

8 刘静;近代以来汉语介音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曹祝兵;《词林韵释》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王莹莹;《韵镜》与《切韵指掌图》语音比较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027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027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0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