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思辨——西方思想家和汉学家对汉语结构的早期思考
本文选题:汉语结构 + 汉语精神 ; 参考:《学术研究》2011年04期
【摘要】:欧洲人在明末清初对汉语的最初印象,是后来人考察汉语的起点,一些观点甚至延续了几个世纪,比如:汉语简略生动,但语焉不详;又如:汉字丰富多彩,却资源不足。之后,洪堡从其语言哲学理论出发,追究"汉语精神"亦即汉语与思辨的关系,认为汉语不追求语法上的精确概念,他的价值判断倾向于西方语言的精确性和逻辑性。洪堡之后的一个典型的西方观点是:汉语因为汉字结构而不太适合于抽象思维,更有利于直观的形象思维;中国思维较多地带有审美和伦理色彩,缺乏理论性和思辨性,汉语特性使哲学思考充满模糊性。而所谓欧化文法的精确性和逻辑性,在20世纪的中国得到不少新文化、新文体倡导者的认同。
[Abstract]:The initial impression of Chinese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w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later people to study Chinese, some of which lasted for centuries. For example, Chinese was simple and vivid, but vague; for example, the Chinese characters were rich and colorful, but the resources were not enough. Later, Humboldt investigated the "Chinese spirit", which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speculation, from his theory of linguistic philosophy. He thought that Chinese did not pursue the precise concept of grammar, and his value judgment tended to the accuracy and logic of western language. A typical Western view after Humboldt is that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not suitable for abstract thinking because of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is more favorable to the intuitive thinking of images, and Chinese thinking is more aesthetic and ethical, lacking in theory and specul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ak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full of fuzziness. The accuracy and logicality of the so-called Europeanized grammar were recognized by many new cultural and stylistic advocates in the 20th century in China.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佟洵;试论北京历史上的教堂文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董志铁;命运多舛 生机依然——传统逻辑1在中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王国强,邹桂香;西学汉籍东传日本述略[J];图书与情报;2004年05期
4 姚曙光;论近代湖南西学流布的时差与路径[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牛汝辰,林宗坚;明末清初我国测绘科技的人文社会背景分析——传教士与中国测绘科技的发展[J];测绘科学;2001年01期
6 疏仁华;利玛窦与西学东渐平议[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刘鑫淼;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复兴及其当代意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征放;“为之N”与双宾语[J];鄂州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9 丰国欣;外语多媒体教学技术弊端的人文依据[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10期
10 邹振环;利玛窦《交友论》的译刊与传播[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程郁;张和声;;明末以来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蓄妾恶俗的态度及其影响[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张西平;;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简述——兼论对外汉语教学史的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倪梁康;;人的理念:天性还是历史?——由洪堡语言世界观思想引发的问题讨论[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2 卜奇文;清代澳门与广州经济互动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姚兴富;耶儒对话与融合[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石元蒙;明清朝贡体制的两种实践(1840年前)[D];暨南大学;2004年
8 杜学元;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先秦至晚清)[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赵晖;西学东渐与清代前期数学[D];浙江大学;2005年
10 董海樱;西人汉语研究述论——16-19世纪初期[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佳;日本法律移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李春雷;清末民初的价值主脉[D];西北大学;2002年
3 潘梅芳;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西方形象[D];暨南大学;2003年
4 杨丽;从《论语》、《孙膑兵法》看先秦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句法功能的多样化和复杂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吴薇;明清时期江西天主教的传播[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贤光;从思维方式角度探讨英汉语言宏观差异[D];东华大学;2004年
7 杨军;论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邢惠华;形合、意合与英汉互译[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郝志洁;明末清初文人士大夫对基督教的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郑冰寒;冗余信息与英文汉译[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国清;;现行任何语言学体系都不能削足适履让汉语就范[J];外语学刊;2011年0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瞿麦生;;论语用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2 邵志洪;;汉英受事论元语法化对比研究——从汉语话题性结构的英译转换谈起[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永莉;汉语动词与相关句法成分的语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爱琴;徐通锵字本位理论述评[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赵楠楠;最简方案与汉语的语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高艳丽;汉语用字结构的儿童语言习得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钟晶;汉语给予类双及物构式语义的构式语法分析[D];重庆大学;2009年
5 王佩琳;述补结构VA信息焦点的参照关联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6 于晓;汉语字本位理据载体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杨莎;英语复合宾语与汉语兼语式及相关句式的语法对比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姜蕾;《儒林外史》所体现的江淮方言语法和词汇现象[D];苏州大学;2003年
9 铁艳凤;泛义动词“弄”的探析[D];暨南大学;2010年
10 苗帅;现代汉语动词复制句的最简方案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087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08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