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X比N还N”的认知语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9 14:46

  本文选题:X比N还 + 句法 ; 参考:《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他比女人还女人”这类“X比N还N”表达式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用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替换、对比、分析、归纳、演绎等语言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句法语义、句法生成、语用理解等方面的研究,意在揭示这类表达式的句法语义特点,解释这类表达式的生成和理解。 “X比N还W”有两种语义,一是表比较,一是表比拟。 “X比N还N”和表比较的“X比N还W”相比,在句法及语义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句法上,“X比N还W”中的“N”都不能进入“X比N还N”,“还”可以省略,“X”“N”可以换位而不影响句法上的可接受性。而“X比N还N”中,“还”类副词必须出现,“X”“N”绝不能换位。语义上,“X比N还W”中的“X”“N”必须是同一范畴;“X”可以是定指的,也可以是不定指的;整个表达有逻辑语义真实性的要求。而“X比N还N”中,“X”“N”不要求属于同一范畴,“X”必须是定指的,整个表达在逻辑语义上经常是超事实的。 和表比拟的“X比N还W”相比,它们在句法语义上虽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句法上很多表比拟的“X比N还W”中的“N”可以进入“X比N还N”,“X”“N”也不能换位,“还”也必须出现。语义上,,表比拟的“X比N还W”中,“X”“N”也不强求同范畴,“X”也必须是定指的,整个表达在逻辑语义上也是不真实的。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不是同一类表达,因为有些表比拟的“X比N还W”中的“N”不能进入“X比N还N”。 通过这样深入细致的对比后,我们发现,“X比N还N”中“X”和“N”在某些特点上具有极大的象似性,“N”其实是“X”的隐喻。“X比N还N”这个表达式语义重心不是比较也不是比拟,而是比喻。 “X比N还N”的生成,有其句法上及认知上的动因。句法上,它是由“X比N还W”这一构式承继而来的,认知上,它是由“N”这一事物的属性空间和“X比N还”这一二物比较空间整合而来的新创结构,因而它具有丰富的浮现意义。 “X比N还N”具有形式简明经济、语义模糊性、丰富性、夸张性等语用效果,但也具有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原则、质量原则、方式原则等语用特点。人们之所以能理解这类表达,是因为话语建构者和话语理解者在认知语境上有共通之处,再加上正常人都具有语用推理的能力。人们正是以认知语境为基础,运用语用推理能力来逼近对“X比N还N”的可能性理解的。当然,这种推理及理解具有很大的个人经验性。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takes the "X to N return N" expression of "he is more than a wom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pplies the knowledg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pragmatics, cognitive pragmatics and so on, through substitution, comparison, analysis, etc. Inductive, deductive and other linguistic research methods have studied their syntactic semantics, syntactic generation, pragmatic understanding and so on, in order to reveal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expressions and to explain their gen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X is more than N to W, there are two semantics, one is table comparison, the other is table analogy.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in syntax and semantics between "X and N return N" and "X than N return W". In syntax, "N" in "X than N return W" cannot enter "X is N back N", "also" can be omitted. X "N" can be transposed without affecting syntactic acceptability. In "X is better than N", adverbs of "return" must appear, "X" N "must not be transposed. Semantically, "X" N "in" X is more than N for W "must be the same category," X "can be definite or indefinite, and the whole expression has the requirement of logical semantic authenticity. In "X is more than N", "X" N "does not require to belong to the same category," X "must be definite, the whole expression is often meta fact in logic semantics. Compared with "X is more than N to W", they have many similarities in syntax and semantics. For example, "N" in "X is more than N" than "N" can enter "X", "X" N "can not be transposed," return "must also appear. Semantically, in "X is more than N", "X" N "does not insist on the same category," X "must also be definite, and the whole expression is not true in logic and semantics. But they are different, not the same class expression, because the "N" in "X is more than N" than "N" in some tables can not enter "X than N to N". Through such a thorough and detailed comparison, we find that "X" and "N" in "X is more than N" have great iconicity in some characteristics. "N" is actually a metaphor for "X". The semantic focus of the expression "X is more N than N" is not comparison or analogy, but metaphor. There are syntactic and cognitive motivations for the generation of X to N. Syntactically, it is inherited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X is better than N", and cognitively, it is a new structure that integrates the attribute space of "N" and the comparative space of "X is more than N". Therefore, it has rich emerging significance. "X than N return N" has pragmatic effects such as simple form economy, semantic fuzziness, richness and exaggeration, but it also has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quantity principle, quality principle, mode principle and so on, which violate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The reason why people can understand this kind of expression is that the utterance constructor and the utterance interpreter have the common point in the cognitive context, and the normal people have the ability of pragmatic reasoning. It is on the basis of cognitive context that people approach the possibility of "X to N" by using pragmatic reasoning. Of course, this reasoning and understanding has a lot of personal experience.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春玲;刘畅;;基于模型的会话含意的生成[J];商业经济;2008年18期

2 文健;;隐喻的逻辑推理解构[J];昆明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邵艳春;周志远;;认知语用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史金生;“要不”的语法化——语用机制及相关的形式变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李黎;金玲慧;;听力对话中的语用预设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张韧弦;熊学亮;;从请求行为管窥两种语用推理图式的异同[J];外语学刊;2005年06期

7 杜静波;;关联理论在日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张宁;;有定名词短语间接回指与语用推理[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刘丽华;;心理模型推理观[J];外语学刊;2009年04期

10 李忠艳;路卿;;浅析关联理论语用推理的逻辑整合过程[J];大家;2010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云凤;李心科;;云服务环境下的服务聚合方法研究[A];2011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于冰;于守健;丁祥武;乐嘉锦;;基于多层次接口匹配的语义Web服务自动组合研究[A];第二十二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5年

3 洪忻;;网上语言翻译的质量改进策略[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霖;王红;朱海红;李德仁;;基于形式本体的地理概念语义分析方法[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章真;曹云娟;;模糊集论形式公理化初探[A];199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陈玉;;搭配研究及其实际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聂文龙;;法律逻辑中的内涵逻辑方法[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华;;浅析“再见”和“拜拜”[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9 陈铁凤;;俄语口语截短复合词研究[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贾雪琴;;基于语义的医疗卫生信息集成[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乐天邋编译;语义Web何时展翅高飞?[N];计算机世界;2007年

2 周凤章;药品包装图形语义浅析[N];中国包装报;2001年

3 乐天 编译;语义Web:电脑能懂的网络[N];计算机世界;2011年

4 沈敬怡;谁叩响了Web3.0之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5 兰瑞平;提高语文解题能力从语义语境语感入手[N];北京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谌力;标准太多[N];网络世界;2007年

7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蒋严冰 邵维忠;UML 2001:标准化的《奥德赛》史诗[N];计算机世界;2001年

8 刘 莎;语义约定全文翻译: 机器翻译的“日心说”?[N];计算机世界;2002年

9 张柠;英雄的人格和语义[N];南方周末;2007年

10 余岱宗;于细微处呈现精彩[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2 刘朝涛;中文问答系统中的句型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陈华钧;Web语义查询与推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5 雒自清;语义块类型、构成及变换的分析与处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声学研究所);2004年

6 高晓雷;SOZRSL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语言及其求精[D];上海大学;2004年

7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冯毅雄;产品进化设计方法与配置产品定制生产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陈曼君;惠安方言动词谓语句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10 兰庆国;可执行元模型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克金;“X比N还N”的认知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刘立成;汉语唯一性范围副词的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3 刘t ;“程度副词+名词”的语义、语用和句法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4 石立桩;基于语义的图像检索方法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5 农朗诗;程度补语“极”、“透”、“死”、“坏”个体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静;从语义和语用的视角看文学翻译的科学途径[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7 赵亚丽;《论衡》助动词系统初论[D];吉林大学;2005年

8 赵凤兰;广告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辨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9 赵丽丽;高密方言比较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季晓林;基于模型驱动的空间矢量数据转换方法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105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105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4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