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V下”格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2 09:19

  本文选题:“V下” + 趋向 ; 参考:《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以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V下”这一格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形式与意义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结构主义相关理论、语法化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集中对“V下”格式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首先研究“V下”格式的语法意义和句式。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在前人时贤研究的基础上,把“下”分成三类:表趋向、结果、状态意义的“下”,并详细考察哪些动词可以进入“V下”的结构中;第二,具体研究分析每类“V下”后面的宾语以及所构成的句式。 其次,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下”的历时演变及其虚化机制;第一,从六个不同的历史时段对“下”语法意义的演变及“V下”结构的形成发展进行研究,,勾勒出“V下”结构的历时发展过程。第二,用认知语言学的知识分析三类“下”之间语义分化的路径,从认知图景、隐喻投射、重新分析三个方面对“下”的虚化机制进行解释,并通过总结“下”的虚化过程进一步分析“下”语法意义的共时表现。 最后比较与“V下”结构语法意义相关或相近的结构,主要将“下”与“下来”分别在表示结果、状态义时的不同点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我们还将动词后结果意义的“下”与“开”在表示脱离和容纳义时进行了相应的比较。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format "under V", which is frequently used in modern Chine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ombining form with meaning, combining description with interpretation, using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structuralism and grammaticalizati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ory focuses on "V" format and its related problems from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aspects. First,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and sentence structure of "V" format are studied. It is discussed from two aspects: first,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e "low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e tendency, the result, the "lower" meaning of the state, and the detailed study of which verbs can enter the structure of "under V". The concret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each kind of "under V" after the objec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ntence. Secondly, it studies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and its fictitious mechanism of "Xia" from two aspects. First, it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grammatical meaning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 structure from six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Outline the diachronic development process of "V" structure. Secondly, using the knowledg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analyze the path of semantic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Xia", to explain the vacuity mechanism of "Xia" from three aspects: cognitive picture, metaphorical projection and re-analysis. The synchronic expression of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of Xia is further analyzed by summing up the empty process of Xia. Finally, it compares the structures which are related to or close to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of "V" structure, mainly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nder" and "down" in expressing the result and the meaning of state. At the same time, we compare the meaning of "under" and "open" in the meaning of separation and acceptance.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丽;;形式理论框架下的语法化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2 王天枝;;介词语法化及其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08年09期

3 荣亮;刘精盛;;《论语》中“为”字语法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语言科学》2005年(总第14-19期)总目录[J];语言科学;2006年01期

5 刘利红;;语法化的探讨及对外语教学的应用[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刘利红;徐佳丽;;语法化的探讨及对外语教学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麻彩霞;;现代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述评[J];汉字文化;2009年01期

8 B.Heine;T.Kuteva;龙海平;刘云;;《语法的起源:一种重构》述介[J];当代语言学;2010年01期

9 谢咏梅;;论have to的语法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6期

10 林有苗;;《语言接触与语法演变》介评[J];现代外语;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颖侠;;试析补助动词“だす”的语法意义[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赵明慧;;再谈“在+NP+VP”及相关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凤吟;;双音节性质形容词ABAB式的重叠——兼与AABB式比较[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周根飞;;丰城话中助词“哩”的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丽艳;;“N+们”与其他表多数语法形式之区别[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7 王珂;;龚千炎语法思想研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8 杨文秀;;双解词典释义部分的语法信息[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施栋琴;王菊泉;;英汉同等比较结构对比与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蔡淑美;施春宏;;重叠形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阎连科作品中重叠形式的使用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董秀芳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法化研究:争议与发展并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姚莉;汉语语法化的前世今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引甫;颇具特色的语文工具书[N];光明日报;2007年

4 沈锡伦;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5 刘永耕;量词“样”跟“种”的区别[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6 胡立彪;什么是“过度保护”?[N];中国质量报;2006年

7 叙永县麻城乡初级中学校 李腾双;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N];泸州日报;2008年

8 窦东友;介词的妙用[N];文汇报;2004年

9 河南平顶山市二中 李晓红;中古汉语副词“分别”的虚化[N];学知报;2010年

10 郭生;在突破口上[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2 辛燕;从系统功能角度诠释语法化[D];苏州大学;2009年

3 付宁;语法化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李兰;朝鲜语体词词尾的结合类型和语法意义演变[D];延边大学;2011年

6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7 张田田;与代词“并入”相关的双音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武振玉;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V起”的句法、语义及语法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2 郭思华;插入语“据说”的语法化与主观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范丽娜;分句结合方式的语法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周青宇;语用充实视角下的语法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裴锦隆;《现代汉语词典》对介词语法化过程相关的词汇语义现象的处理[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月萍;论“可是”[D];河南大学;2010年

8 代瑜;语法化视角的现代汉语副词标注实证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9 于辉荣;“V上”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樊城呈;“看来”、“想来”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21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21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1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