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本质研究述评
本文选题:转喻 + 概念本质 ; 参考:《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摘要】:目前,国内掀起了转喻研究的一股热潮,在这股热潮背后,理清转喻的"真面目"——概念本质及运作机制显得至关重要。文章将转喻本质研究分为转喻作为一种修辞格和认知工具的研究,旨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而揭示转喻的特征,为转喻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Abstract]:At present, there is an upsurge in metonymy research in China. Behind this upsurg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lear up the "true face" of metonymy-the essence of the concept and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metonymy. This paper divides the study of metonymy into two parts: metonymy as a rhetorical device and a cognitive too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ystematically comb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onymy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udy of metonym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威海)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YY114)
【分类号】:H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昱;崔桂珍;;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毕靖;;语言非范畴化现象中的转喻机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3 费红霞;;从“找不着北”中看转喻[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刘玉婷;;对惯用语的转喻分析[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王萌;;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5期
6 王娟;;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解释[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1期
7 龚从贵;;通感隐喻转喻性动因分析——以loud color为例[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年Z2期
8 邓敏;;网络语言中的转喻现象[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2期
9 王凌云;;言语行为转喻在语篇中的连贯作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04期
10 郑娟;;转喻视角下的名词性同义反复话语的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陈道明;;借代与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齐振海;晋小涵;;再论“心”词语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朱一凡;;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现代汉语外来词语法化研究——以“客”为个案探讨外来词中存在的语法化现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翁碧琼;;从认知角度认识一词多义现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龚丹韵;网络语言何以大行其道[N];解放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5 金美顺;空间形容词“深”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廖光蓉;概念形式表征与语义变化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10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秀明;汉语服饰成语的转喻和隐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2 樊朝辉;转喻的概念本质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邓敏;论转喻的运作机制[D];重庆大学;2008年
4 刘彦娟;转喻理解的认知基础[D];河北大学;2005年
5 王笑菊;转喻的认知语用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5年
6 洪振斌;语篇连贯的转喻视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7 柳安娜;认知框架下转喻的内在机制解析[D];吉林大学;2008年
8 王群;“手”隐喻的认知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9 林正军;从历时及认知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黄仙姬;汉韩五官惯用语认知对比[D];延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29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29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