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语体语法及其文学功能

发布时间:2018-05-26 00:30

  本文选题:语体机制 + 语体语法 ; 参考:《当代修辞学》2011年04期


【摘要】:本文根据以前的研究成果,讨论语体语法和语体功能。文章认为,语体指实现人们在直接交际中最原始最基本属性的、用语言来表达或确定彼此之间关系和距离的一种语言机制。据此,正式与非正式、典雅与通俗这两对彼此对立而又相互依赖的范畴,可以看作语体机制的基本结构。而文体(或文类)则是语体中不同要素组合和搭配的结果。文章进而从古今中外的实例中证明语体的语法属性,指出:不同的语体([±正式]和[±典雅])有不同的语法(亦即语音、词汇、句法等不同法则),不同的语法反映了不同语体(不同对象、场合、内容等)的需要。最后文章讨论语体两极对立要素的配制比例,认为:语体要素的不同配置不仅是文体产生的机制,同时还具有文化与文学的多种功能。
[Abstract]: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discusses stylistic grammar and stylistic functions. This paper holds that stylistic language refers to a linguistic mechanism that realizes the most primitive and basic attributes of people in direct communication and uses language to express or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and distance between them. According to this, formal and informal, elegant and popular, two pairs of opposing and interdependent categorie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stylistic mechanism. Style (or genre)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ation and collocation of different elements in the style. The article further proves the grammatical properties of the styl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examples, and points out that different styles ([卤formal] and [卤elegant]) have different grammar (that is,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Different syntactic rules and different grammar reflec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language styles (different objects, situations, contents, etc.). Final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oportion of the bipolar opposites of style, and holds that the different configuration of stylistic elements is not only the mechanism of stylistic generation, but also has many functions of culture and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分类号】:H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伯江;;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J];修辞学习;2007年02期

2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史金生;传信语气词“的”“了”“呢”的共现顺序[J];汉语学习;2000年05期

2 李泉;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构建[J];汉语学习;2003年03期

3 李泉;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范围和内容[J];汉语学习;2004年01期

4 李晋霞;论“语法规范”的领域性、动态性、谨慎性与着力点[J];修辞学习;2004年02期

5 张伯江;;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J];修辞学习;2007年02期

6 陶红印;;操作语体中动词论元结构的实现及语用原则[J];中国语文;2007年01期

7 陶红印;;口语研究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语言科学;2004年01期

8 张伯江;;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J];语言科学;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泉;;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彭宗平;;北京话儿化词在北京地区主要报章中使用情况调查[A];首届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梁敬美;;韩、中汉语使用者在“这—”、“那—”使用上的异同点[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崔建新;张文贤;;不同语体下连词使用率的统计与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赵娟廷;汉韩公文语体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彭宗平;北京话儿化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5 蔡玮;新闻类语篇研究的语体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6 郭圣林;现代汉语若干句式的语篇考察[D];复旦大学;2004年

7 宛新政;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浙江大学;2005年

9 李秀明;汉语元话语标记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董育宁;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长虹;高中口语教学目标体系试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黄镇华;商业杂志消费品广告[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3 刘丽宁;亚洲地区汉语学习者“是”字句习得情况调查与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张莹;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中高级听力教学模式初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利峰;现代汉语双音形容词定语后“的”字隐现的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海霞;“把”字句在现代汉语篇章中的使用情况考察[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7 袁方;艺术语体和科技语体方位词差异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李怡宁;现代汉语副词在口语中句法实现灵活性的功能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9 乐耀;现代汉语语篇话题探微[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丁杰;现代汉语“幸亏”类语气副词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3 胡明扬;语体和语法[J];汉语学习;1993年02期

4 张伯江;;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J];修辞学习;2007年02期

5 冯胜利;书面语语法及教学的相对独立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6 袁毓林;“者”的语法功能及其历史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冯胜利;;论语体的机制及其语法属性[J];中国语文;2010年05期



本文编号:1935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35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f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