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学生“是”字句偏误分析
本文选题:韩国学习者 + “是”字句偏误 ; 参考:《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从北京语言大学高级汉语HSK动态语料库中提取178个韩国学生作文中的“是”字句偏误,分析归纳出了韩国学习者习得汉语“是”字句的偏误类型,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分析结果表明,韩国学习者一般存在如下四种“是”字句偏误类型:(1)误加(addition error);(2)遗漏(omission error);(3)误代(substitution error);4)错序(sequential error)。在178个偏误句中,“遗漏”是最常见的偏误(126句),“误加”有38句,“错序”有10句,“误代”只有4句。本文通过汉韩语言对比分析,发现汉语和韩语两种语言的差异是造成韩国学习者“是”字句偏误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取的178个例句中受到母语的负迁移而造成的偏误有109句,占62%,而其他原因造成的偏误有69句,只占38%。 本文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出了两点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1)针对韩汉语的不同进行“是”字句教学时,要注意“是”字句的呈现方式和操练方式;(2)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是”字句的特点,想办法避免各种偏误的产生。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errors of "is" in 178 Korean students' compositions are extracted from the advanced Chinese HSK dynamic corpus of Beijing language and language University, and the types of errors in the acquisition of "Shi" sentences by Korean learners are analyzed,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errors a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the pertinence teaching sugges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Korean learners generally have the following four types of "is" error type: (1) adding additive error (2) omitting error (3) substituting substitution error (4) error sequence. Of the 178 errors, "omission" is the most common error in 126 sentences, "wrong addition" has 38 sentences, "wrong order" has 10 sentences, and "false substitution" has only 4 sentences. Based on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Korean, it is foun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Korean is the main reason for Korean learners' errors. The errors caused by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the mother tongue are 109 out of 178 sentences extracted in this paper, accounting for 62, while the errors caused by other reasons are 69, only 38.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wo pertinent teaching suggestions: 1) when teaching the word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fferences in Korean and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s" sentence in teaching, and try to avoid all kinds of errors.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鸿博;;论海外华文教育与汉语国际推广[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6期
2 王艾;;用“数字化”杠杆撬动汉语学习国际市场[J];出版广角;2011年08期
3 郑雪;赵川;;“是”字句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1年17期
4 郭新爱;;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听力学习策略调查[J];民族翻译;2011年02期
5 曹莉敏;;中文电影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11年15期
6 杨瑞雪;;15岁美国少年迷恋中国勤学汉语[J];小读者;2011年08期
7 赵杨;;韩国学生汉语词语习得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03期
8 曾加劲;;对外汉语情景探究策略研究——基于来华成年留学生的认知特点[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江新;;解决汉字难学的对策[J];国际汉语;2011年01期
10 唐亚唯;;当了一回音乐老师——“我在泰国教汉语”系列之十[J];湖南教育(上);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俭明;;汉语与世界[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李广瑜;;当前汉语国际化的机遇、挑战及对策[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3 余瑾;;汉语国际推广若干问题思考[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4 王建勤;;汉语国际传播标准的学术竞争力与战略规划[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5 李尚凯;;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汉语学习心态[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6 魏向清;;外向型汉英词典编纂的文化传播及其原则初探[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7 张茹;韩纪庆;;基于DTW算法的自动发音错误检测[A];第八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郭宏;;韩国学生汉语学习中语音偏误例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闻亭;;华裔与非华裔汉语学习者对待目的语群体态度及习得动机比较研究[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杨佳玉;蔡蕾;王冰娇;解焱陆;;汉语学习者两类发音参数分布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吴晓向;“多维汉语学习应用系统”开辟学汉语捷径[N];工人日报;2009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陈珊;中文魅力风靡世界 汉语考试前景可观[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记者 时阳;“多维汉语学习应用系统”在疆引起轰动[N];大庆日报;2010年
4 记者 李飞 邵晶岩;“多维汉语学习应用系统”获新疆推广权[N];黑龙江日报;2010年
5 帕娜坤·达吾提别克;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汉语的兴趣[N];伊犁日报(汉);2010年
6 记者 赵晖;汉语学习从“兴趣型”转向“职业需求型”[N];天津日报;2010年
7 骆峰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需求: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苗福生;汉语应当传递什么?[N];中国财经报;2011年
9 重楼;有多少外国人在学汉语[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赵婀娜 杨丽萍;测试,能否让汉语更纯粹[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浩宇;晚清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WAI WAI THI (邹丽冰);缅甸汉语传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YAP TENG TENG(叶婷婷);马来西亚高校汉语作为二语教学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吴峰;泰国汉语教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赵建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辛宏伟;3-6岁维吾尔族儿童汉语语言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金鑫;汉语的内隐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洪小熙;汉韩双向语言教学解难[D];山东大学;2008年
10 陈晨;留学生汉语体标记习得的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丽宁;亚洲地区汉语学习者“是”字句习得情况调查与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张素芳;蒙古国学生习得汉语“是”字句情况考查及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金秀贞;韩国学生“是”字句偏误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金恩京;关于提高韩国高中生汉语交际能力方法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5 万琼;“是”字句偏误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姜美玉;从若干汉语文化词语看文化因素对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7 倪春凤;鲍康宁《日日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阮翠荷;汉语“是”字句和越南语“là”字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克然;非目的语环境中有效课外汉语学习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姚怡如;汉语学习策略与个体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351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35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