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汤溪方言合变式小称调的功能
本文选题:汤溪方言 + 小称调 ; 参考:《中国语文》2011年04期
【摘要】:合变式小称调是一个方言里各调类共用的小称调。汤溪话的合变式小称调是高平调[55],它主要有三种功能:1)与鼻尾[]一起或单独表小称;2)在部分动作动词中表示一种轻快、随意的动作,带有轻松、戏谑的语气,本文称为"表轻松貌";3)使有的单音节实词变为副词,使一部分结构较松散、意义较抽象的状中短语、述宾短语、主谓短语等变成一个结构紧凑的副词、连词或抽象动词,或使原有的一些副词进一步"标记化",本文称为"虚词化"。
[Abstract]:The small diatonic is a small scale that is shared by all kinds of dialogs in a dialect. In Tangxi dialect,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functions: 1) with nose and tail [] or as a small name 2) in some action verbs, it means a kind of light, casual action, with a relaxed, playful tone. This paper is called "expressing ease of appearance" and makes some monosyllabic notional words become adverbs, so that some of the looser and more abstract middle phrases, object phrases, subject-predicate phrases, etc., become a compact adverb, conjunction or abstract verb, etc. Or make some of the original adverbs further "marked", this article is called "function word."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
【分类号】:H1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朱晓农;亲密与高调——对小称调、女国音、美眉等语言现象的生物学解释[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2 邵宜;;赣语宜丰话词汇变调的类型及其表义功能[J];方言;2006年01期
3 范新干;;湖北通山方言的语素变调[J];方言;2007年02期
4 曹逢甫;;语法化轮回的研究——以汉语鼻音尾/鼻化小称词为例[J];汉语学报;2006年02期
5 汪国胜;;湖北大冶话的情意变调[J];中国语文;199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颖;;四川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邹妍;;汉语方言中的“崽”后缀[J];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3 朱晓农;亲密与高调——对小称调、女国音、美眉等语言现象的生物学解释[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4 蒋博;;泰州市区方言的“子”尾词形式及功能[J];大舞台;2010年11期
5 唐爱华;安徽宿松方言的变调[J];方言;2005年02期
6 邵宜;;赣语宜丰话词汇变调的类型及其表义功能[J];方言;2006年01期
7 刘若云;赵新;;汉语方言声调屈折的功能[J];方言;2007年03期
8 吴芳;伍巍;;广东揭阳闽语的小称“—儿”缀[J];方言;2009年04期
9 黄小平;;江西宁都田头客家话两字组连读变调[J];方言;2010年03期
10 汪国胜;;湖北大冶方言两种特殊的问句[J];方言;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应学凤;;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音义象似性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慧丽;汉语方言变韵的语音格局[D];北京大学;2011年
2 龚娜;湘方言程度范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叶晓锋;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媛媛;汉语“儿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朱磊;现代语言学文本中现代汉语的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邓享璋;闽北、闽中方言语音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艾红娟;山东长山方言语音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周琴;泗洪方言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瑶;徽州方言音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珍;方山方言语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林晓晓;吴语路桥方言语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慧博;欧美留学生汉语语流音变习得现象调查报告[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郭晓丹;汉语祈使句语调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5 应学凤;语言符号音义象似性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6 万小梅;江西赣语词汇变音探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立林;娄底湘语常用后缀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8 曹振中;余干(明湖)方言轻声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9 石桂芳;通山方言的代词[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栗华益;绩溪华阳话声调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晓农,夏剑钦;上海音系[J];国外语言学;1996年02期
2 朱晓农;亲密与高调——对小称调、女国音、美眉等语言现象的生物学解释[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3 李荣;温岭方言的连读变调[J];方言;1979年01期
4 郑张尚芳;温州方言的儿尾[J];方言;1979年03期
5 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儿尾词的语音变化(一)[J];方言;1980年04期
6 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儿尾词的语音变化(二)[J];方言;1981年01期
7 汪平;贵阳方言的语音系统[J];方言;1981年02期
8 叶国泉 ,唐志东;信宜方言的变音[J];方言;1982年01期
9 颜森;;江西方言的分区(稿)[J];方言;1986年01期
10 何伟棠;;广东省增城方言的变调[J];方言;198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保平;;都昌方言的几个特殊语法现象[J];南开语言学刊;2005年01期
2 王怡;;中国古诗中拟声词的英译技巧及实例赏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刘红梅;;聚合词的语法功能及其名词性倾向[J];求索;2011年06期
4 乔全生;;洪洞话的“去”“来”[J];语文研究;1983年03期
5 王宏远;;“By+gerund”结构的理解与翻译[J];唐都学刊;1992年01期
6 田庆华;略论拟声词的修辞与语法功能[J];阅读与写作;1998年08期
7 黄嘉陵;论英语名词定语的语法功能[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8 王晓丽;;浅谈英语叠声词[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S2期
9 郑玲萍;英语名词定语探析[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杨翠兰;汉语成语的语法功能研究[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亢世勇;刘海润;;基于数据库的现代汉语词类优势语法功能统计研究[A];辉煌二十年——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黄宁夏;;机译系统中比较功能英汉翻译水平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伟亚;方俊明;;语义倾向性和语法功能一致性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学生汉语复句中代词加工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杨翠兰;;基于语料统计的汉语成语语法功能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莫彭龄;;词汇的“词”、语法的“词”和修辞的“词”[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孙丽红;;英汉拟声词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邹媛;;单音形容词重迭式作修饰语的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杨秀敏;;浅论现代汉语介词结构及其语法功能[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杨正超;;现代汉语时量词研究概述[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10 孙玉文;;以“恶”为例看词的语法分析必须以音义结合为基础[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宗哲;还“油藏”的“藏”正确读音[N];中国石油报;2006年
2 邵敬敏;不喜欢戴校徽的调皮学生[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教师 赵万勋;生词听写与课堂组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4 卢烈红;面对三千年前的语法[N];光明日报;2004年
5 北京京华英语学校 张占杰;英语培训切勿陷入“名师”误区[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5年
6 胡春洞;智学英语 乐在其中[N];光明日报;2002年
7 魏薇;文言实词[N];天津日报;2004年
8 于亭;现代语言学形态视野中的甲骨刻辞语法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吴娟娟;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程度副词偏误分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10 吴娟娟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留学生与本族人汉语程度副词使用情况浅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巧兰;河北方言中的“X-儿”形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李霞;《金瓶梅词话》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殷相印;微山方言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丁建川;《世说新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徐艳华;现代汉语实词语法功能考察及词类体系重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徐朝红;中古汉译佛经连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史冠新;临淄方言语气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余东涛;现代汉语时间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明;西双版纳傣语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周星;关于现代日语名词若干问题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晋;人体词语及其文化内涵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贺燕;现代维吾尔语量词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3 王海霞;《祖堂集》语气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朱玉梅;《韩非子》形容词谓语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华;《左传》否定词“非”“未”“勿”“毋”“弗”“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6 曾雄伟;紧缩结构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7 季娜;未登录词的语法功能猜测[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蒋协众;邵阳马草话的状态形容词[D];延边大学;2005年
9 孙冬妮;上古汉语助动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单宏伟;《楚辞》双音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593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59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