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的历时转移

发布时间:2018-06-02 17:26

  本文选题:运动事件 + 词化类型 ; 参考:《中国语文》2011年06期


【摘要】:本文主要从形态—句法属性的角度,对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的历时演化过程做了类型学考察,初步结论是:1)历时来看,罗曼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表现出从S型(satellite-framed)到V型(verb-framed)演化的倾向(S→V)。相反,汉语史则表现出V→S演化倾向;2)上古汉语确实表现出较强的V型语倾向,但以往关于上古汉语是典型V型语或西班牙语是V型语的论断与事实不甚相符。通过多用路径动词单动式的语用手段是上古汉语保持V型倾向的重要策略。相对而言,现代汉语表现出S型语倾向,但不甚典型;3)汉语和罗曼语词化类型的历时演化不但呈反向走势,演化机制基本上也是反向的,罗曼语主要采取强词汇化和语义要素融合,汉语则主要是语法化和语义要素分离,格式类推作用明显;4)现代汉语和罗曼语词化结构都呈多样性,这是各自的历史演化及古代语言词化结构在现代的遗存所致。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phological and syntactic attributes, this paper makes a typological study on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the lexicalization of Chinese motion events. The preliminary conclusion is: 1) diachronic. The lexicalization of motion events in Romance shows a tendency of evolution from type S satellite to type V verb-fram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hows a tendency of "V" evolution. (2) the ancient Chinese did show a strong tendency of V-language, but the previous argument that the ancient Chinese is a typical V-language or Spanish is a V-language does not accord with the facts. I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the ancient Chinese to maintain the V-type tendency through the pragmatic means of multi-path verbs. Comparatively speaking, modern Chinese shows a tendency of S language, but it is not very typical.)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Chinese and Romanization not only shows the reverse trend, but also the mechanism of evolution is reverse. Romanization mainly adopts strong lexicalization and semantic element fusion, while Chinese is mainly grammaticalization and semantic element separation. This is the result of their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e modern remains of the ancient language lexicalization structure.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基金】:浙江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资助项目”、“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编号:2011A)资助
【分类号】:H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2 蒋绍愚;;打击义动词的词义分析[J];中国语文;2007年05期

3 魏兆惠;论两汉时期趋向连动式向动趋式的发展[J];语言研究;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梁银峰;西汉结果补语的发展[J];古汉语研究;2005年01期

2 吴福祥;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目标[J];古汉语研究;2005年02期

3 严辰松;英汉语表达“实现”意义的词汇化模式[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刘晓林;;补语、特殊句式和作格化[J];现代外语;2006年03期

5 江轶;;国际当代语言类型学发展动态[J];现代外语;2006年03期

6 胡敕瑞;;动结式的早期形式及其判定标准[J];中国语文;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宛新政;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张先坦;王念孙《读书杂志》语法观念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4 管博;汉英表征宏事件的差异对中国学习者动词—小品词组合使用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朴元基;《水浒传》述补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刘晓林;特殊句式的作格阐释[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智燕;今文《尚书》动词语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黄增寿;《三国志》的动补结构[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3 马慧;唐以前“得”字及相关“得”字句的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艳金;自发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孙放;“V得/不C”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金宗燮;韩国留学生使用汉语结果补语的情况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陈冬艳;现代汉语趋向动词持续体标记的提取和强化[D];苏州大学;2006年

8 许刚;对趋向动词“起来”及其语法化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娟;英汉成对作格动词对比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刘娟;越南留学生“得”字情态补语句习得状况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永;一个动词核心"的句法限制与动词的语法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亚培;;虚构位移结构的类型学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高兵;李u&;;中国人如何寻找小青蛙?——普通话对运动事件的编码[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韩玮;英汉主观位移句的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刘静;汉韩运动事件表达的认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秀平;英汉运动事件表达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李丽莹;中文表达运动事件的类型学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69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69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9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