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词语互动关系研究
本文选题:互动 + 普通话 ; 参考:《当代修辞学》2011年03期
【摘要】:本文在互动观念的指导下研究大陆和台湾的词语系统相互影响的方式、过程和效果。文章首先根据互动方式的特点,将海峡两岸的词语互动关系归纳为七种模式,接着根据词语互动能力和互动时间的差异,将互动过程概括为三种层级,并简要探讨了海峡两岸词语互动过程中的同步现象及合力作用问题。文章最后指出,这种基于互动观念的研究可以为动态地研究词汇系统乃至语言系统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interac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ways, processes and effect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Firstl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action mod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is summed up into seven modes,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bility of words and the time of interaction, the interaction process is summed up into three levels. This paper also briefly discusses the phenomenon of synchronization and the role of resultant force in the process of wor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Finall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teraction can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dynamic study of lexical systems and even language systems.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0JJD740001) 北京语言大学科研项目(项目批准号:10YB01)的支持,谨此致谢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于根元;;语言是开放的梯形结构[J];汉语学报;2005年02期
2 施春宏;语言调节与语言变异(下)[J];语文建设;1999年05期
3 国家语委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课题组 ,于根元,王铁琨,孙述学;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小林;《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台湾汉语特有词语及词语特有义项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艳梅;试论新造词语的产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杨华;新的规范观念指导下的词汇规范探索——新造词与生造词的区分标准问题[J];北方论丛;2001年06期
3 高侠;对立·关系·价值——重读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4 潘勇;陈云香;;新词新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亢世勇;刘海润;;新词语词典编纂的创新[J];辞书研究;2006年01期
6 周志锋;叶淑丹;;汉语新词语的鉴别——《新词语大词典》部分“新词语”质疑[J];辞书研究;2007年01期
7 王希杰;论显性修辞学和潜性修辞学[J];池州师专学报;1996年04期
8 陈瑾;王希杰先生的潜、显理论[J];池州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9 魏春芝;;对汉语新词的认识[J];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方燕勤;;新词新语的来源及发展[J];闽江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刘晓梅;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3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赵小兵;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基本词汇自动识别与提取方法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王伟;现代汉语欧化与翻译策略之综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茂荣;论语言文字规范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胡大柳;《现代汉语词典》异形词分析及处理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李善容;试论新词新语的生命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姜娟;新时期外来词[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李平;当代海峡两岸词语差异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解江红;汉法词典中新词语的收录原则[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7 安志伟;网络词语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玉珊;从新词语谈当今社会文化[D];延边大学;2003年
9 林庭龙;新词新语的特点及其规范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侠;现代汉语词语更替现象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颖;浅析港台用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渗透[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3 杨艳丽;海峡两岸词语比较[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4 胡明扬;语体和语法[J];汉语学习;1993年02期
5 王有志,赵敏,陈俊峰;信息技术名词定名的系统分析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J];中文信息学报;2004年02期
6 李文斌;浅谈港台和大陆词语的差异模式[J];南平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7 宋春淑;试论外来词的汉化及其文化心理动因[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郑媛;港台词语存在及流行的修辞理据探析[J];修辞学习;2004年04期
9 李慧;从《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看两岸的同实异名词语[J];修辞学习;2005年02期
10 张伯江;;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J];修辞学习;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彦洁;现代汉语外来词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平;当代海峡两岸词语差异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赵一凡;半个世纪中两岸三地语法的发展与变异及其规范化对策[D];黑龙江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说好普通话很重要 男生女生编辑部倾情奉献[J];男生女生(金版);2007年10期
2 ;老师请说普通话[J];黄金时代(男仔女仔);2002年02期
3 任琨;;我学普通话[J];教育文汇;2011年08期
4 王裕华;;我在澳门学会普通话[J];黄金时代;2010年05期
5 卢海丽;;河南省扶沟县韵母[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6 章红;;浅谈用普通话教学的意义及学好普通话的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4期
7 李晨;;江苏大丰方言与普通话声韵调系统的比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8 韩晓云;;河北藁城方言程度副词说略[J];华中人文论丛;2011年01期
9 傅灵;;普通话对儿童母语语音意识的影响[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5期
10 陈耀明;;上海流行“沪语热”[J];黄金时代;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覃凤余;余瑾;王莉宁;;方言~普通话中介语的词汇语法问题[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林清书;;武平人所说的普通话[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苗青;;普通话与北京话[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4 ;江洛一先生论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5 王孟杰;于水源;;普通话女声二合元音F1和F2的统计分析[A];第八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陈嘉猷;鲍怀翘;;基于EPG的普通话塞音、塞擦音发音过程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7 凌锋;王理嘉;;普通话上声深层形式和表层形式[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8 曹先擢;;关于普通话文白异读的答问[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9 鲍怀翘;郑玉玲;;普通话动态腭位图数据统计分析初探[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方强;李爱军;;普通话鼻化元音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坚平;“青春诗会”让讲普通话成为时髦[N];中国文化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朱永华 实习生 邓科;普通话:尴尬与期待[N];湖南日报;2005年
3 记者 沈雪梅;年内万人测试普通话[N];南通日报;2005年
4 王尧;香港流行普通话[N];人民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李岱娜;学习普通话 讲好普通话[N];汕头日报;2005年
6 记者 韩晓玲邋特约记者 梁炜;全省高校普通话大赛在汉落幕[N];湖北日报;2008年
7 宕昌县沙湾中心小学教师 赵凤霞 吴琼;浅谈农村教师如何说好普通话[N];陇南日报;2008年
8 记者 熊芙蓉;29位县级干部带头参加普通话预赛[N];广元日报;2008年
9 怓新红;普通话培训重在实效[N];驻马店日报;2008年
10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务处 李红卫;博士从教就可免考普通话?[N];中国教育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茂林;普通话自然话语的韵律模式[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梅丽;泰国学习者知觉与产出普通话塞擦音/擦音的实验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王淑艳;外来人口与广州市语言状况关系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5 殷相印;微山方言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顾钦;语言接触对上海市区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宋刚;普通话儿童早期动词习得:范畴、论元结构与句法线索[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8 史宝辉;汉语普通话词重音的音系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9 贾媛;普通话焦点的语音实现及音系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10 邓永红;桂阳土话语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幼琨;方言对儿童语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颖;唐山市区方言连续变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爱英;临漳方言中几个表示时体意义的成分[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穆保金;山西柳林方言的词汇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群秀;全州话与普通话主要语法差异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6 李艳;论普通话中表达个人意愿的否定形式[D];暨南大学;2000年
7 林奕高;印尼学习者习得汉语普通话塞音和塞擦音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陈伟;现代汉语介词短语语序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9 郑静玉;方言经验对普通话音系感知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朱红红;五台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趋势考察—从词汇的角度[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70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70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