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
本文选题:翻译 + 生活世界 ; 参考:《理论月刊》2011年03期
【摘要】:翻译是生活世界中的一种人类交往实践,翻译研究亦不能脱离生活世界。然而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译学研究范式都遗忘了生活世界,背离了翻译活动的实践性和翻译活动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各自所选择的作为语言学基础的理论割离了语言与人类实践的关系。回归生活世界,必须诉诸理论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实践语言观符合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以它为理论指导将能引导翻译研究回归生活世界。
[Abstract]:Translation is a practice of human interaction in the world of life,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cannot be divorced from the world of life. However, both structuralism and deconstruction have forgotten the living world and deviated from the practical nature of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nd the real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activitie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ir respective theories, which are the basis of linguistics, cut of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human practice. To return to the world of life, we must resort to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he Marxist view of practical language conforms to the mode of thinking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and guided by it, translation studies will be able to return to the world of life.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科研项目(项目编号为2008008)“译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途径”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J];学习与探索;2001年01期
2 侯向群;;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批评[J];宜春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马拥军;;新时期的哲学之“用”与应用哲学的发展前景[J];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10期
2 毕玉;;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反思[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王萍霞;交往:架起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桥梁[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年02期
4 马毅;近年来生存哲学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3年03期
5 谢志明;;浅议教学对生活世界的背离与回归[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6期
6 何志魁;面向生活世界的现代哲学观[J];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7 卢华国;张雅;;内外历史并重:译史研究的新思路[J];宜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贞;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邵小佩;幼儿园生命关怀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郑杰;作为生活范畴的劳动[D];吉林大学;2012年
5 姜国峰;人之生命的实践生成论觉解[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如;马克思的生活观和中国模式的生活观想象[D];吉林大学;2011年
2 赵云红;生命与焦虑[D];河南大学;2003年
3 万玉;关注生命[D];河南大学;2003年
4 曹晶;论走向生命体验的教育[D];河南大学;2004年
5 杨帆;生活哲学视野中的企业伦理[D];华侨大学;2004年
6 苏显春;初中化学教学面向学生生活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7 葛春静;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经验主义批判[D];河南大学;2006年
8 刘艳;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现实生活世界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涤非;论生命意识教育[D];河南大学;2007年
10 刘艳丽;论马克思的生活真理观[D];华侨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向群;;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批评[J];宜春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吴博;;浅谈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及其对当今翻译研究的影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3 陈刚;翻译观与翻译实践应是统一的——兼谈翻译研究不宜偏谈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8期
4 马文芸;;浅谈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其翻译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5 张帅;;浅谈女性、语言与翻译[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01期
6 冯智强;;语言哲学视阈下的翻译观溯源——从语言观问题谈起[J];民族论坛;2007年12期
7 袁锦翔;王佐良翻译观之我见——《翻译:思考与试笔》读后[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8 王宏军;;哈贝马斯的规范语用学对我国翻译学建立的启迪[J];语言与翻译;2008年02期
9 张继文;;当代文化学派翻译观解读[J];电影评介;2009年11期
10 余锦;;重写神话: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其翻译策略[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宁宁;;翻译研究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冯智强;;语言哲学视阈下的翻译观溯源——从语言观问题谈起[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林安梧;;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4 黄曼君;;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世界的融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5 李兰芬;;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德性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黄曼君;;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世界的融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7 周晓璐;彭运石;;现象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林哲翔;;加藤周一的翻译观之初探——以《明治初期的翻译》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汪榕培;王晓娜;;“同义手段说”与跨文化交际——王希杰先生的“同义手段说”给翻译研究的启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10 陈伯鼎;;林少华的翻译观及其翻译风格初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兴良;穿行于生活世界和法律世界之间[N];检察日报;2005年
2 陈宝凤 李楠明 初忠智;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N];黑龙江日报;2000年
3 方晓;生活史原来可以这样写![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李亦敏;“生活世界”的教育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理论部主任、教授 彭恒军;融合“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杨善华;理解普通妇女的生活世界[N];中国妇女报;2005年
7 陈遵沂;生存论哲学的意义境域探求[N];光明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廖申展;校园呼唤人性化[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9 刘士林;那个远去的放牛娃带走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谢有顺;文学批评应通达人心[N];文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斌;去蔽·超越·建构[D];西南大学;2012年
2 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朱湘军;从客体到主体[D];复旦大学;2006年
4 滕梅;1919年以来的中国翻译政策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5 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杜悦艳;回归本原[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崔光辉;走向真实的世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黎昌抱;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禹一奇;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交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岳伟;批判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正祥;从“生活世界”看哈贝马斯大众文化思想[D];苏州大学;2004年
2 肖朗;回归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美学向度[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朱启涛;论中小学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柳谦;论体验的教育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黄洁;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现状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韬;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的体育课程理念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7 潘永云;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世界的辩证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敏;“游戏”在师生交往中的本体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长倩;交往行动理论视野下的师专学生管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欢;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711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71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