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与“交融”:世界版图中的俄苏符号学
本文选题:文化符号学 + 巴赫金 ; 参考:《俄罗斯文艺》2011年03期
【摘要】:正(代编者按)本刊从今年第一期起,每期都设有"符号学专栏",推出一组符号学论文,这也许是因为苏联是三大符号学王国之一,在世界符号学论坛上呈现出了自己鲜明的特色。然而,俄苏符号学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之所以在全球性的符号学研究中占居非常重要地位,其实与它自身内在的"对话"与"交融"是息息相关的。如果说欧洲符号学主要传承的是索绪尔的语言学传统,美国符号学则沿着皮尔士的逻辑学轨迹前进,那么俄苏符号学则是在巴赫金与洛特曼为首的莫斯科-塔尔图学派的"对话"与"交融"中发展的。尽管这种"对话"并非是直接的学术交锋,这种"融合"只是彼此间的影响,但是这无疑决定着俄苏符号学在体系内外,开辟着自身独特的文化符号学道路。
[Abstract]:Since the first issue of this year, each issue of our journal has set up a "semiotics column" to produce a set of semiotics papers, perhaps because the Soviet Union i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semiotics kingdoms. In the world semiotics forum presented its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the reason why Russian semiotics has such a strong vitality and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global semiotics research is in fact closely related to its inherent "dialogue" and "blending". If European semiotics is mainly inherited from Saussure's linguistic tradition, American semiotics goes along the path of Peirce's logic. Then Russian-Soviet semiotics developed in the "dialogue" and "blending" of Moscow-Tartu School led by Bakhtin and Lotman. Although this kind of "dialogue" is not a direct academic confrontation and this "fusion" is only the influence of each other, it undoubtedly determines that Russian semiotics is opening up its own unique path of cultural semiotics within and outside the system.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壮麟;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2 蒋原伦;一种新的批评话语——读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J];文艺评论;1992年05期
3 陈太胜;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人文精神[J];学术交流;2000年01期
4 梅兰;试析巴赫金对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的两种评价──兼评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局限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3期
5 凌建侯;巴赫金话语理论中的语言学思想[J];中国俄语教学;2001年03期
6 陈桂华;巴赫金超语言学思想及其话语理论[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雷武锋,曾耀农;论巴赫金的自我理论及其文化精神[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李安;;巴赫金论:时空坐标中的狂欢[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5年00期
9 兹维坦·托多罗夫;史忠义;;对话与独白:巴赫金与雅各布森[J];俄罗斯文艺;2008年01期
10 罗益民;;论巴赫金“完成”与“未完成”的多重价值内涵[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3 徐巍;;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复调创作[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4 印松霞;;试论巴赫金对话理论在旅游广告语域中的运用[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周祯祥;;现代符号学理论和中国符号学研究的可能性[A];第一届、第二届东亚符号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8年
6 彭利元;;语境·对话·翻译——巴赫金语境对话理论对翻译的启示[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查晓燕;;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周游”模式刍议[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会森;;言语体裁学——当代新显学[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10 王虎;陈清;;网络恶搞:伪民主外衣下的集体狂欢[A];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廖四平;独树一帜的巴赫金研究[N];文艺报;2009年
2 张开焱;学会在开放中封闭[N];文艺报;2003年
3 刘文飞;彼岸的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与俄罗斯文论家谈论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钱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是可以常青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钱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季水河 刘中望;学术对话·学理诠释·学科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狂欢理论是“想像催生”的吗?[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钱中文;各具特色的对话 交往哲学与诗学[N];文艺报;2001年
10 骆陀;上帝与被放逐的作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澄;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3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4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5 许丽莹;中国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对话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8 罗贻荣;戴维·洛奇对话小说理论与创作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晓s,
本文编号:1971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71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