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外向型英汉文化教材话语态度介入策略比较

发布时间:2018-06-03 06:22

  本文选题:态度介入策略 + 英汉比较 ; 参考:《中国外语》2013年04期


【摘要】:探索外向型文化教材研发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比较中外话语方式的异同。本文以人际意义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为研究框架,比较英汉文化教材态度介入策略的使用情况,并考察英汉教材中扩展和压缩对话空间的介入方式异同。分析表明,英汉文化教材中对话性扩展策略的使用率高于对话性压缩策略。英语文化教材中包容策略、明确承认策略和反预期策略的使用率较汉语文化教材高。灵活运用态度介入策略可有效协调对话空间。
[Abstract]: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xtroverted cultural teaching materials is to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discourse styles. Taking the intervention system of interpersonal meaning evaluation theory a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use of attitud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al textbooks, and examin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approaches to expand and compress the dialogue spac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extbook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use of conversational expansion strategi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al textbook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versational compression strategies. In English culture textbooks,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inclusive strategies, explicit recognition strategies and anti-expectation strategie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hinese cultural textbooks. Flexible use of attitude intervention strategy can effectively coordinate the dialogue space.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学话语人际意义的多模态构建机制:基于英汉教学语境的比较研究”(11YJC740015) 中山大学“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研究项目的阶段成果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资助(12wkpy51)。
【分类号】:H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振华;路洋;;“介入系统”嬗变[J];外语学刊;2010年03期

2 周小兵;罗宇;张丽;;基于中外对比的汉语文化教材系统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05期

3 陈瑜敏;;对外汉语文化教材话语态度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06期

4 赵金铭;;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拓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4期

5 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文化走出去[J];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鸿亮;杨晓玉;;试论对外汉语教材对中华文化的呈现方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2期

2 眭丹娟;;汉语“还是”的介入资源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李泉;;文化教学定位与教学内容取向[J];国际汉语;2011年01期

4 郭力;;汉语文化教材出版现状与开发策略[J];国际汉语;2011年01期

5 徐霄鹰;王蓓;;汉语文化教材用户调查分析报告[J];国际汉语;2011年01期

6 赵雪;丁晓晓;;互动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介入策略探析——以互动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深一度》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7 冯小钉;;论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共时性问题[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8 孙姣夏;;基于历史传记语篇中评价用语的人际功能分析[J];蚌埠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9 李修斌;臧胜楠;;近三十年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研究述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年07期

10 冉志晗;;英语新闻语篇的及物结构及其隐性评价功能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传智;;试用评价理论来分析“天价切糕”事件网友的评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张文浩;;汉语国际推广中的宣传策略及其受西方国家的影响[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枫;英语评论附加语的评价意义及其动因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林超;俄汉图书辅文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谢玲玲;以文化为核心的美国汉语教学模式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许爱联(Chidhathai Puyati);曾心文学创作与80年代以来泰华文学思潮[D];吉林大学;2012年

5 盛译元;美国高校汉语教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谷陵;美国名校在华汉语强化教学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美芳;中泰消费文化与市场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学斌;英语政治演讲研究的评价性视角[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3 冯瑞;中澳报纸书评的态度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圆;对外汉语文化教材“对话”的会话结构及话语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冀俊霞;对《纽约时报》关于玉树地震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Aaron Kalman(龙爱仁);先秦儒、道和古希伯来之生死观比较[D];浙江大学;2011年

7 殷鹏;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D];山东大学;2011年

8 闻文;[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郇昌鹏;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对作者立场标记语功能的理解[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

10 臧丹;基础教育阶段汉语国际教育课程开发探索[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英;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兼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等级大纲建设[J];汉语学习;2004年01期

2 胡明扬;;何谓中华文化,且由学生自己品评——推荐一部对外文化系列教材[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1期

3 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4 孙德金;;五十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纵览——《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著索引》编后[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2期

5 周小兵;罗宇;张丽;;基于中外对比的汉语文化教材系统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05期

6 赵金铭;跨越与会通——论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与开发[J];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02期

7 赵宏勃;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思路初探[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S1期

8 娄毅;;关于AP汉语与文化教材文化内容设计的几点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S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晓静;华文教材文化误读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秉义;英汉/b/ /p/ /f/音演进假说的比较[J];外语研究;2002年04期

2 郭慧娟;王笑施;;浅谈英语和汉语中的名词动词化现象[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3期

3 曲艳娜;一部实用性强的语言学专著——浅评《英汉比较语义学》[J];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07期

4 唐阳;;时间概念空间隐喻的英汉比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6期

5 王玉蛟;;浅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对汉语量词的影响[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4期

6 方朝;从“饭不吃了”谈英汉句法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沈霞;;英汉禁忌语之异同性比较[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齐鹏 ,王正华;名词转化为动词的英汉比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9 严辰松;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英汉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10 周长银,夏卫东;英汉两语言中被动句式的比较[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马秉义;;汉英比较:“走”的音义联想[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立飞;;框架语义学:英汉比较的新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余泽超;英汉叙述语篇中句内下指现象的认知功能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韩霞;英汉对应语的语义不对称性对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李明楷;英汉比较句式的认知对比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薛凤生;现代汉语中补短语否定形式及其英汉对比[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梁洁;“反X”词语模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焦晓玲;“去X化”构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华;时间语义场的跨文化解析[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717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717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8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