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没有“中动结构”
本文选题:汉语 + 英语 ; 参考:《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摘要】:中动结构在英语和西日耳曼语等语言中是一非常规的句式,其形式和意义独特,且两者相匹配。汉语中不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句式,认为汉语中存在中动结构的观点是比附英语和西日耳曼语的结果。汉语"起来"句中只有一小部分能表达英语中动句的意义,且汉语中尚有其他形式能够表达同样的意义,因此"起来"句不是英语等语言中动结构的对等句式。
[Abstract]:Middle verb structure is an unconventional sentence structure in English and West Germanic language, its form and meaning are unique, and they match each other. There is no such a special sentence structure in Chinese, an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existence of middle verb structure in Chinese is the result of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West Germanic. Only a small part of Chinese "up" sentences can express the meaning of English verb sentences, and there are other forms in Chinese that can express the same meaning. Therefore, "get up" sentences are not equivalent sentences of verb structures in English and other languages.
【作者单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科研部;
【分类号】:H314;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曹宏;中动句的语用特点及教学建议[J];汉语学习;2005年05期
2 曹宏;;论中动句的语义表达特点[J];中国语文;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正光;;动词非范畴化的特征[J];中国外语;2006年06期
2 曹宏;中动句的语用特点及教学建议[J];汉语学习;2005年05期
3 郑军;;由“起来”构成的一种特殊句式[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殷树林;;“NP(对象)+(状)+V+起来+AP”格式的句法构造[J];语言科学;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彭锦维;现代汉语受事前置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2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刚;现代汉语“现在”表达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李琳;趋向词“起来”的相关格式及其语法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凤娥;英汉中动构式认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子波;中动句的句法语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林加蕾;“V起来”的小句语法化过程[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滕春艳;英汉“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7 许刚;对趋向动词“起来”及其语法化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8 于芳芳;现代汉语中动句及其习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吴锋文;现代汉语中动结构论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妮妮;现当代“V起来”和“V来”使用情况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曹宏;;论中动句的语义表达特点[J];中国语文;2005年03期
2 曹宏;;中动句对动词形容词的选择限制及其理据[J];语言科学;2004年01期
3 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当代语言学;1997年02期
4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5 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年04期
6 曹宏;论中动句的层次结构和语法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文忠;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芳;;浅析汉英语言中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J];科技信息;2010年03期
2 黄如;;试析中英颜色词的文化语义内涵[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8期
3 康琳;思维定势造成汉英语言差异例析[J];唐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4 任新山;李会琴;;英汉语概念隐喻体系的异同[J];商洛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张莉,赵玉闪;英汉语音系统比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6 李茂林;试论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06期
7 余玲;;论汉英类比构词异同[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9期
8 戴宁熙;;法英汉颜色词的文化涵义[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余玲;;论汉英类比构词异同[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马秀君;;英汉比喻的民族文化特色对比[J];考试周刊;2008年3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叶丁;;英语与汉语中的性别差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魏在江;;英汉情态隐喻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林娜;;中英恭维语之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凌德祥;;东方文明古国的振兴与汉语走向世界[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5 魏志成;;汉英语言关系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陆丙甫;;全球化和汉语的优化[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7 苏宝荣;;汉语“副+名”现象的语义、语法分析与认知基础[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王玮;蔡莲红;周同春;;表述汉语重音的属性参数研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聂亚宁;;论汉语中“水”的动态意义及隐喻概念[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冯勇强;初敏;贺琳;吕士楠;;汉语话语音节时长统计分析[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傅振国;“英语蚂蚁”和“汉语长堤”[N];人民日报;2009年
2 傅振国;300年后汉语会消亡吗?[N];文汇报;2010年
3 南周;推奥运英语不如推奥运汉语[N];今日信息报;2007年
4 许曦明;苦涩译果的反思[N];文艺报;2005年
5 记者 徐岳;在中国“重英语轻汉语”,是种尴尬的现象[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6 本报高级编辑 傅振国;汉语,为你欢喜为你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7 本报记者 黄悦平 通讯员 涂萍 徐春梅 张炎;一群洋学生 韶城学汉语[N];韶关日报;2010年
8 本报驻法国记者 李钊;大家都来学汉语[N];科技日报;2009年
9 文字学博士 罗红昌;“汉语四六级”是急功近利[N];东方早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赵晓霞 李炜娜;汉语夹杂英语 怎么看,怎么办[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云霞;语言在国际交往中的经济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2 宗世海;汉语话语中误解的类型及其因由[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3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姜美玉;汉语口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马乐东;作格结构的功能分析及其在汉语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8 邓云华;汉语联合短语的类型和共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雒自清;语义块类型、构成及变换的分析与处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声学研究所);2004年
10 莫爱屏;汉语话语中推理照应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洋;英汉模糊类标识符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瑾程;从文化角度论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D];福州大学;2006年
3 刘保春;中西问候语跨文化语用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焱;关于英汉方言与标准语接触的比较研究[D];鲁东大学;2007年
5 王萱;英汉称赞语回应策略跨文化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夏艳;汉英补语对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李英霞;英汉进行体的对比研究:从概念转喻与语义压制的角度[D];东华大学;2009年
8 谢筱莉;英汉语比较结构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秀萍;中国的初中双语教学—问题和解决方法:案例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周凤娟;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76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76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