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与河南方言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本文选题:语码转换 + 顺应理论 ; 参考:《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S3期
【摘要】:语码转换是人们使用语言交际中的普遍现象,已得到众多相关研究领域的关注,语言顺应论的提出更是为语码转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新更广阔的平台。本文以语用学顺应性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河南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语码转换,从语言现实、交际环境、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四方面分析了二者语码转换的顺应性体现。
[Abstract]:Code switching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use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t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to in many related fields. The presentation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provides a wider and wider platform for the study of code switching.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agmatic adaptation theory, is based on the code conversion between Henan dialect and Putonghua. The four aspects of speech reality, communicative environment, communicative objects and communicative purposes analyze the adaptability of code switching between the two.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172.1;H1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2 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和玉;;从顺应论看商标词的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丁艳;;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交际语境的顺应[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杨司桂;冉隆森;;从顺应理论看旅游景点翻译的变通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邱明华;;浅析关联理论在翻译作品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5 余欢;;从动态顺应论看文化语境的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6 王莎莎;;英语幽默的语用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7 苏怡;;从顺应论看中国特色新词的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8 朱伟利;;浅析顺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9 刘洋;;顺应论下的大学生校园用语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10 肖秀红;;大学校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侯涛;语言顺应与戏剧文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廖巧云;C-R-A模式:言语交际的三维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5 梅美莲;小说交际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6 宋志平;选择与顺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全国;三语环境下外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丽芳;从顺应理论视角分析《爱玛》中的会话含义[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2 朱琳娜;言语交际中身份构建及其顺应性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3 杨双;动态顺应框架下《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赵雨婷;中国广告语篇中英汉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熊艳萍;顺应论视角下中英文商业广告对比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叶晓艳;言语交际中“刻意曲解”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7 杨琳娜;顺应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8 柳文芳;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科普英语翻译[D];河北大学;2009年
9 魏晓芳;英语经济新闻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贺冬梅;《儿子与情人》中的语码转换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年01期
2 孙建荣;Principles of Pragmatics——By Geoffrey. N. Leech, Longman, 1983, Pp. xii, 250, ISBN O 582 55110 2.[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阿娜尔·努拉汗;;哈-汉语语码转换的语用学初探[J];语言与翻译;2010年01期
2 刘建怀;汪艳萍;;顺应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高专英语课堂语码转换[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06期
3 娜瑛;;从语用学顺应理论角度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语码转换现象[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01期
4 赵淑梅,秦秀白;广州地区报刊娱乐新闻中语码转换现象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李云;贾爱光;;浅议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语码转换[J];海外英语;2010年10期
6 李俊英;;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及其原因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韦娟;网络聊天室中的"中-英"语码转换现象研究[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4年04期
8 李晓娜;;从顺应理论角度分析南宁市民语码转换[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9期
9 杜辉;语码转换与社会规则[J];外语研究;2004年01期
10 张丽;语码转换综述[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晓辉;王晓东;;汉英谐音语码转换现象探析——以2009年新年祝福语“Happy 牛 year!”为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谢书书;张积家;程利国;;闽南语和普通话语码转换的情境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谢书书;张积家;程利国;;闽南语和普通话语码转换的动机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谢书书;程利国;张积家;;语言态度对闽南语和普通话的语码转换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吴文芯;Doreen Ng B.S.;;“从华语的应用探讨汉语与汉字在马来西亚的发展状况”[A];“汉语与汉字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C];2008年
6 孙德金;;“言文一致”之我见[A];“汉语与汉字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C];2008年
7 刘玉彬;张树安;宋敏;李晓梅;;民族高校多层次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陈雅婷;;语际语用失误与语内语用失误的顺应论阐释[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语言变化与生态环境[A];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论文摘要第三分册[C];2009年
10 李品素;;《歧路灯》中的“讫”[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白瀛、斯晓雪;方言电影:“石头”成功不代表都能成功[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2 本报记者 李燕锋;树立诚信形象 打造豫商品牌[N];洛阳日报;2007年
3 通讯员 郭静 田红;“木讷”经理的灵活营销[N];中国石油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尹海涛;河南“维权斗士”享誉义乌[N];河南日报;2006年
5 郭俊华;河南方信“中”字走上信用卡[N];中国改革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许智博;“麻辣”的四川方言[N];西部时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谢小芳;“三尺讲台”写春秋[N];大连日报;2011年
8 记者 蒋中意;北方剧团进军我市演出市场[N];金华日报;2007年
9 丁杨;春日开卷无热点[N];兰州日报;2006年
10 丁杨 王洪波;三月开卷无热点 春日或是读书天[N];中华读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璐;中文小说和散文中/英语码转换的前景化特征[D];山东大学;2009年
2 王慧莉;中英双语者语码转换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刘雪霞;河南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D];复旦大学;2006年
4 潘家福;新加坡华社的多语现象与语言接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崔东红;新加坡的社会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申慧淑;城市朝鲜族语言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李金凤;“评价—顺应”视角的读者定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刘建刚;语用选择与等效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崔凤娟;庭审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顺应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盼;顺应语境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2 高丽娣;教师课堂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顺应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3 赵雨婷;中国广告语篇中英汉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平;情景喜剧中汉英语码转换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向丽;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分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6 胡经纬;双言背景下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张利平;大学校园语码转换动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慧美;多语者奇偶数语码转换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周旗;话语与青年:从批评性语篇分析角度分析《校园王》中的语码转换[D];中山大学;2010年
10 于伟丽;基于顺应论的中国海外留学生博客日志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769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76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