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论黄侃治学的系统精神

发布时间:2018-06-04 16:51

  本文选题:黄侃 + 治学 ; 参考:《求索》2011年10期


【摘要】:本文从学术研究范围、治学读书、研治剖析、由本源而衍演、条例证据及效用等五个方面的系统性出发,论述黄侃治学的系统精神及方法。黄侃治小学,要求文字声韵训诂相贯穿,要求系统研读经史子集以为助力,要求对具体某部书系统剖析,要求研治小学发展源流,要求关注治学条例、证据及效用,重视这五个方面对学术内容的重要性。而这五个方面的系统性也是环环相扣,是黄侃推动学术极大进步的原因之一。通过对黄侃治学系统性的探寻,提高我们学术研究水平,是本文的目的。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ystematic spirit and method of Huang Kan's study from five aspects of academic research scope, academic study, research and analysis, from the origin and derivation, the regulation evidence and the utility. In Huangbanzhi Primary School, it is required that the text and phonological exegesis be read through, that a subset of the classics b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as a help, that a specific book system be analyzed, that the primary school be developed and that attention be paid to the regulations, evid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stud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se five aspects to the academic content. And the five aspects of the system is linked to each other, i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Huang Kan to promote great academic progres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mprove our academic research level through the systematic exploration of Huang Kan's academic study.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
【分类号】:H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劲秋;据境索义与文言词语训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何丽敏;刘芳池;;帛书《五十二病方》通假字语音关系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3 刘宏宇;;“不速之客”的两点语言学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4 林海鹰;试论《太平御览》对校勘《释名》的价值[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黎千驹;;“音近义通”原理论[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张猛;;关于训诂批评的几个基本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周雪梅;谈谈声符假借[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8 王祖霞;;《清嘉录》的语言学资料及辞书编写价值[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曾永英;论《说文解字注》中的“之言”“之为言”[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郑勇;;正阳关反切语解读[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冬英;;《尔雅》解释《诗经》语句[A];诗经研究丛刊(第十六辑)——第八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刊之一[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冬英;《尔雅》普通语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李婧;黄侃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贾璐;朱熹训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栗学英;中古汉语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忠堂;汉语变声构词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6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凌霞;《三国志》专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张亚蓉;《说文解字》的谐声关系与上古音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雷黎明;楚简新见字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雯;《说文通训定声》重言形况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蒋至群;隋唐宋语音规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3 冯莉;《国语》自然类名物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钱宁罗;18-19世纪西方语言学与扬州学派语言研究简论[D];扬州大学;2010年

5 王玲玲;《裴韵》编纂体例整理与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6 周琳媛;对外汉语教学用2503字形义关系的梳理与教学对策[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7 叶建;《集韵》联绵词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8 卢凤鹏;《说文》词汇语义系统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9 纪茸;《说文解字》隹类字鸟类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刘备;《说文解字》形声重文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光权;;黄侃治音韵学的主要学术思想[J];经营管理者;2010年03期

2 黄群建,孙杰;黄侃《蕲春语》疏证选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李葆嘉;论古音十九纽的重新发现[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4 熊桂芬;;黄侃的《广韵》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6期

5 曾昭聪;黄侃在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方面的贡献[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06期

6 黎千驹;绍汉唐朴学之遗风,谱章黄学派之新篇——章太炎黄侃先生纪念会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J];云梦学刊;2002年05期

7 王宁,黄易青;黄侃先生古本音说中的声韵“相挟而变”理论——兼论古今音变的“条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陈建初;黄侃先生所批“《说文》同文”初探[J];古汉语研究;1990年02期

9 刘世俊;论黄侃的训诂学定义[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10 苏瑞;黄侃先生对汉魏六朝词语的研究[J];古汉语研究;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云帆;何建明;;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系统性”的归类和操作[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吕必松;;汉语教学中技能训练的系统性问题[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3 何平;;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4 余克强;;异形词规范的系统性原则及其应用[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3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希夏姆;;从系统性教学法的角度探讨汉字教学的新倾向[A];识字教育科学化论文集粹——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文献之一[C];2006年

6 李晓燕;;浅议辞书插图系统性问题及解决办法[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树铮;;再论方音沟通度的计算——以济南、烟台、太原、广州话为例[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8 汪洪章;;《文心雕龙》中的篇章衔接理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9 陶昱霖;;《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与《江苏省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试行)》的比较分析——兼论《大纲》与《评分细则》的关系[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徐颂列;;古汉语词义引申中的语用学思想[A];第一届、第二届东亚符号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章文文;汉字岂能这样讲[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2 记者 卜松竹;“身份证”应是“身分证”?[N];广州日报;2006年

3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张书岩;谈谈类推简化问题[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4 记者 郝中实;政协委员建议加快汉语“走出去”[N];北京日报;2006年

5 记者  祝晓风;《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32卷将于年内出齐[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本栏由广东中山图书馆供稿;汉字可能通行全球[N];中国文化报;2000年

7 记者 赵丹;加强合作发展汉语远程教育[N];南昌日报;2009年

8 记者 姚晓丹;44个汉字字形调整引发各界关注[N];光明日报;2009年

9 通讯员 易朝中;各县市突出“五性”开展“双语”培训[N];日喀则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江迪;海外华文教育将有“本土化”教材[N];人民政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彭晓辉;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胡世文;黄侃《手批尔雅义疏》同族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金花;中古汉语时间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季琴;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凤;在二语教学中作用的实证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2 张燕青;《段注》词义引申系统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余;内隐型知识和外显型知识的确定性和系统性[D];浙江大学;2007年

4 冯潇;历史音变中的循环现象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振东;汉语词汇的系统性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赵慧;黄侃对中国训诂学理论的传承与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帆;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用系列教材带体标记句型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9 苏启;现代汉字常用字的内部结构描写[D];西北大学;2007年

10 丁洁;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英汉多义词词义的发展演变[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78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78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a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