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过程的两阶段解读——以一般语言理解和产出为参照
本文选题:口译过程 + 源语理解 ; 参考:《中国翻译》2013年01期
【摘要】:本文结合口译研究人文学派和自然科学派的研究,提出口译过程的两阶段解读。该解读主要包括两个假设。一个是源语理解假设:源语理解以脱离语言外壳为主要途径,与一般语言理解的区别在于,源语理解伴随有译语的并行加工;并行加工通过递增加工而得以与脱离语言外壳加工融合。另一假设是译语产出假设:译语产出以意义驱动为主,与一般语言产出的区别在于,译语产出还可能被构式驱动。结论是:相对于口译过程的"三段论"假说,"两段论"的解读更为合理,因为"语言转换"贯穿在源语理解和译语产出过程中,"脱离语言外壳"是源语理解的主要途径,都不应视为独立的阶段。
[Abstract]: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humanistic school and the natural science school of interpreting, this paper proposes a two-stag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terpreting process. This interpretation mainly includes two hypotheses. One is the hypothesis of sourc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the main approach of sourc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is to separate from the language shell,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nd gene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is that the sourc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is accompanied by the parallel processing of the target language; Parallel processing can be combined with language-free shell processing by incremental processing. Another hypothesis is the target language output hypothesis: the target language output is mainly driven by mean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arget language output and the general language output is that the target language output may also be driven by construction.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paragraph theory" is more reasonable than the syllogism hypothesis in the interpretation process, because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run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sourc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nd the produc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leaving the language shell" is the main way to understand the source language.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independent stage.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10BYY010)“口译能力立体结构在口译训练中的优化过程”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9JJD740007)“英汉双语控制的心理机制——以口译语言转换为例”的资助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斌华;;口译即释意?——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J];外语研究;2008年05期
2 闫浩;董燕萍;;语言产出中概念通达度对位置加工的直接作用——来自汉语名词并列结构的实证证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2期
3 董燕萍,梁君英;走近构式语法[J];现代外语;2002年02期
4 玛丽安·勒代雷;刘和平;;论翻译学研究方法[J];中国翻译;2010年02期
5 许明;;口译认知过程中“deverbalization”的认知诠释[J];中国翻译;2010年03期
6 仲伟合;王斌华;;口译研究的“名”与“实”——口译研究的学科理论建构之一[J];中国翻译;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维;;英汉双宾语结构的对比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朱凤梅;;浅析构式语法理论及其在语言习得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3 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刘国辉;;“王冕三岁死了父亲”的认知构式剖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何爱晶;陆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构式语法研究概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程乐乐;;关于构式语法“三个世界”的思考[J];长江学术;2006年04期
7 邓媛媛;;“X无可X”构式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陈鸿瑶;吴长安;;“也”字独用语篇衔接功能的视角化阐释[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宋云霞;杨维秀;;构式视角下的幽默生成机制探究——构式义与语境义的矛盾凸显[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张旭东;;同声传译的释意理论视角——浅论面对时间压力的同传信息处理原则[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龙;现代汉语习用语法构式句法分析及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谌莉文;口译思维过程中的意义协商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王倩;现代汉语增量与减量构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9 李杰;不及物动词带主事宾语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郭圣林;现代汉语若干句式的语篇考察[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田昕霞;从释意理论的回顾和思考看会忆口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汤月婷;从释意理论和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口译中意义的显性/隐性双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吴云娣;双及物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学群;英语致使—位移构式的认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俊平;“被+X”构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颖;基于空间参照框架理论的英汉存在构式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J];中国语文;1999年02期
2 沈家煊;说“偷”和“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01期
3 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语言研究;2000年01期
4 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年04期
5 刘和平;;法国释意理论:质疑与探讨[J];中国翻译;2006年04期
6 许明;;西方口译认知研究概述[J];中国翻译;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雯;;合作、礼貌原则与口译[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刘定国;杨勤恩;;谈谈口译笔记[J];双语学习;2007年12期
3 吴振军;;口译过程中省略技巧的运用[J];中国轻工教育;2007年04期
4 莫莉莉;;景观设计英汉口译中明示记忆的运用机制[J];上海翻译;2009年03期
5 黑玉琴;从关联理论看口译过程中的最佳意义选择[J];外语教学;2003年06期
6 杨莉;盛海涛;;口译过程研究与俄语口译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杨先明;;口译中的笔记:作用及技巧[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王建英;;口译生成策略探析[J];青海师专学报;2007年01期
9 翁勋章;;论商务口译技巧[J];商场现代化;2007年28期
10 张伟;;口译教学中的交传笔记训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丽杰;;口译中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沈模卫;高涛;王祺群;杨振奕;;客体进入视觉工作记忆的加工方式[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陈晓春;;口译中的文化亏损及其补偿模式[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杰;沈模卫;娄鸣;陈雯;;特征加工方式对视觉工作记忆中客体存储机制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范丹;何先友;;简单暴露效应对刻板印象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郎学明;沈模卫;董一胜;周吉帆;;客体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存储及遗忘[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孟煈;;俄语口译过程中的身势语[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苏伟;;论口译记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维;;论口译译前准备及其对工作记忆的促进作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郑伟晶;;商务英语口译特点[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小莫;发展中的中国模具业[N];中国电力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在峰;客体表征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构建[D];浙江大学;2009年
2 龚小竞;飞秒激光加工微光学器件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3 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谌莉文;口译思维过程中的意义协商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苏生;多工厂生产计划与调度优化模型与求解算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赖yN华;口译动态RDA模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康志峰;口译中听、译两种焦虑模态的认知心理管窥[D];复旦大学;2011年
8 孙序;交替传译信息处理过程中语言能力与口译能力的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董一胜;客体表征的更新机制:串行或并行加工[D];浙江大学;2010年
10 许虹;可重构机床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格;从图式理论看有效减少口译听力理解障碍[D];中南大学;2007年
2 王f,
本文编号:1980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80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