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义关系的推估与类比研究
本文选题:词语 + 任意性 ; 参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摘要】:语言符号究竟是"任意"的,还是"像似"的?纵观历时、共时的大量研究,"任意"与"像似"并非针锋相对,二者有机的结合促成了语言的丰富与发展。推估与类比是任意性与像似性在语言变化中的运行机制,无论是"形"的变化,还是"义"的演变,还是词语的创新,都是在"任意"、"像似"原则制约下推估与类比的体现。
[Abstract]:Is the language symbol "arbitrary" or "like"? Throughout the period, a great deal of synchronic research, "arbitrary" and "like" is not tit for tat,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two contributed to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Estimation and analogy are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arbitrariness and iconicity in language change. Whether it is the change of "form", the evolution of "meaning" or the innovation of words, it is the embodiment of evaluation and analogy under the restriction of "arbitrary" and "iconicity" principle.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2 王玉鼎;论汉语词语的类推变化[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庄和诚;英语语言中的类比作用[J];现代外语;198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索绪尔哲学语言观述评[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3 税昌锡;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语义特征的提取[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4 雷红;意象图式和隐喻的非命题意义[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易敏;在对译与比较中观察汉语词义系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朱秀元;索尔·贝娄小说的二项对立艺术初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王雪梅;英语语感的内涵[J];滨州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8 张良林;索绪尔与皮尔士符号学观差异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王扬;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任荣;流行语背后的语言经济学[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校华;;汉语象声词理据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孟柱亿;;韩汉孪生词对汉语学习的影响[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2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4 韩鸿;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曹道巴特尔;蒙汉历史接触与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赵鲁平;解读上海外语教育: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嬗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言语交际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加工[D];吉林大学;2005年
8 沈小仙;古代官名的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杨会永;《佛本行集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安权;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东方;胡适的文体理论及其文学史意义[D];青岛大学;2003年
3 刘泉;鲁迅前期文学语言论析[D];青岛大学;2003年
4 阳海燕;论散文语言的优美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肖锋;论叙事作为修辞[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6 吴思聪;艺术语言辞里与辞面的不吻合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梅珍;回头看与向前看[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蕊;仿词造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覃江梅;幼儿园师幼言语交往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潘志刚;古今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2 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3 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年01期
4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静;杨小平;;浅论新词的约定俗成[J];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胡英;余乃金;;古汉语中词与短语之辨析[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王思妮;;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的辩证统一[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张美丽;;对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质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9期
5 都兴宙;;《聊斋俚曲集》词语杂释[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朱晓宇;;《红楼梦》中四字格词的修辞作用[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杨尔弘;;媒体5年词语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刘红见;任蓓蓓;;析英汉词语的形合意合对比[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9 李小凤;;从“裤”类词语看网络社区的语言审美观[J];语文学刊;2011年09期
10 姚美玲;;龙门造像题记字词释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望琪;;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实质——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钮葆;;对规范型语文词典选收词语问题的思考[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3 吕禾;;一面性和两面性[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4 匡倩;;词语的表达色彩和释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志生;;魏晋南北朝墓志词语札记[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谈文艳;;关于英汉对比下汉语语序的理据性和象似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7 朱习文;李娟;;《汉语大词典》古天文词条补正五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志江;;语文辞书中词语的轻声标注[A];中国辞书论集1999[C];1999年
9 林杏光;;为NLP创立模式,用HNC研究汉语[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吴英成;;音系与词法交叉:北京话词语内部结构分析[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存学;对词语的迷恋与畏怯[N];文学报;2005年
2 王毓先;押韵与词语的交互换位使用[N];太行日报;2010年
3 贾云;整合词语对教学有益[N];太行日报;2010年
4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维奇·斯卡伯;植根文化:突围词语理解困境之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王一民;怎样看待对词语中的某种“改动”[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6 杨万全;古今表示死亡意思词语的不同用法[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7 张坤 段之盼;今天你被“雷”了吗?[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8 王国林;生造词语何时休[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9 韩浩月;民间词语凸现活力[N];工人日报;2009年
10 王一民;“去除”跟“祛除”有什么不同?[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镜儿;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汤勤;《史记》与《战国策》语言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冯利华;中古道书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李娜;基于《汉语大词典》的民国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王萍;英汉短语结构受限搭配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孙毕;章太炎《新方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由丽萍;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周文;《全相平话五种》语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家洁慧;河东方言词语例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岚;表时段词语在现代汉语肯、否定句式中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罗蓓蕾;《左传》军事词语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晁淑贞;《跟我学汉语》系列对外汉语教材词汇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李佳丽;疑问不定词语的极性敏感特征探索[D];复旦大学;2010年
6 张洁;晚报类新闻标题的词语创造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汪润娟;体词性时段词语的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宗野;翻译中文化专属词语的处理[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9 曲晨;评价性词语的语义生成:自然语义元法[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关翠琼;带“不”词语的否定肯定不对称性表现及其功能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84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84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