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英汉被动句理想化认知模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7 04:18

  本文选题:英汉被动句 + 理想化认知模式 ; 参考:《外语研究》2011年02期


【摘要】:本文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式和事件理想化认知模式,研究英汉被动句的句法语义原型、原型效应、构式意义、被动句的扩展及其认知理据,发现了英语和汉语被动句在这些方面的一些显著的共性和差异。研究提出,英汉被动句使用范围的扩展主要是基于此句式的语义完形——语义结构的理想化认知模式。这些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对英汉被动句的细致的习得和深入的研究。
[Abstract]:Based on the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and the event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prototypes, archetypal effects, constructional meanings, the expansion of passive sentences and their cognitive motivatio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s. Some significant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s are found.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extension of the scope of us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s is mainly based on the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of the semantic gestalt-semantic structure of this sentence pattern. These analyses will be helpful to our careful acquisition and in-depth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s.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314;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学亮;语言的ICM和语言研究的ICM[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石毓智;被动式标记语法化的认知基础[J];民族语文;2005年03期

3 熊学亮,王志军;被动句式的原型研究[J];外语研究;2002年01期

4 熊学亮,王志军;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2001年03期

5 李勇忠,方新柱;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转喻的语用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03期

6 徐盛桓;英语主语受事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年02期

7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8 熊学亮 ,王志军;被动句认知解读一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3期

9 邓云华;石毓智;;论构式语法理论的进步与局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5期

10 唐燕玲;英语动词被动语态的实质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晓;;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J];长江学术;2006年02期

2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J];国外语言学;1990年04期

3 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4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5 杨国文;汉语“被”字式在不同种类的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考察[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6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年02期

7 黄行;唐黎明;;被动句的跨语言类型对比[J];汉语学报;2004年01期

8 祖人植;“被”字句表义特性分析[J];汉语学习;1997年03期

9 李国南;英语谓语动词语态中形式与内容的矛盾[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10 李勇忠;间接言语行为中的借代[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云华;汉语联合短语的类型和共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婧;;从句式结构看英汉被动句的对比与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2 王彦彦;;网络语“杯具”及衍生词句的认知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0年01期

3 连巍魏;;从路径意象图示看双宾语句的转移特性[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张玮;马涛;;语篇连贯的认知研究:理论回顾与模式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年02期

5 李炎燕;邓云华;;英汉中动结构认知解读[J];海外英语;2010年06期

6 潘攀;;基于原型理论的动词ing形式认知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07期

7 胡会芳;;基于认知视角下的转喻[J];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8 黄俐;;论预设的认知理据[J];南昌高专学报;2010年04期

9 熊永红;;虚假语用预设及其认知解读[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0 骆北刚;;英语教师认知研究:背景、理据、现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立新;翟京生;陈长林;;海图符号的构图及其认知研究[A];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第五届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江新;张海威;;汉语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关系初探[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周晓林;;人类合作行为的认知、神经基础[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牛芳;;创业者的乐观、自信与新企业绩效[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程义勇;;营养改善认知功能的评价方法[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九期“营养知识更新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9年

6 蒋志杰;张捷;李丽;陈庆荣;胡春蓉;阮雪丹;;空间行为、探路与环境评价的地形认知影响因子研究——以原南京大学浦口校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Map & Information[A];Proceedings of the ICLC2009 Eigh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ogic and Cognition[C];2009年

8 杨继芬;吴念阳;;2-5岁儿童空间词“高/低”的语义认知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徐祥刚;;空间关系类别数目和空间参照系对空间关系类别形成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徐咏梅;赵乃迪;许磊;;中学生高焦虑群体对威胁性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杨阳;高校逻辑教学迎来新契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记者杨阳;高校逻辑教学迎来新契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记者杨阳;高校逻辑教学迎来新契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记者杨阳;高校逻辑教学迎来新契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记者杨阳;高校逻辑教学迎来新契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记者杨阳;高校逻辑教学迎来新契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记者杨阳;高校逻辑教学迎来新契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记者杨阳;高校逻辑教学迎来新契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记者杨阳;高校逻辑教学迎来新契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记者杨阳;高校逻辑教学迎来新契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丽;程度范畴及其在补语系统中的句法实现[D];暨南大学;2010年

2 陈鸿瑶;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李宇宏;现代汉语多义词词义引申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何静;身体意象与身体图式——具身认知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张继文;中日古典定型诗歌中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9 谢军;霍克斯英译《红楼梦》细节化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诸薇娜;音乐认知研究及其计算分析[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莉;从隐喻产生角度分析英语对话中的爱情隐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红;中日两语“左、右”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3 李雪;对个体量词「P 」、「~つ」和“个”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钟健星;苏轼词隐喻的认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宫维俊;现代汉语歧义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0年

6 黄广平;英汉被动构式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章;英语将来表达式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文姿波;网络汉语旧形新义词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晓慧;高级阶段留学生当代汉语政治类新词语的认知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刘芳;商标象似性的认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89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89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7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